白頭翁在我們的生活中主要常見于中藥,它可以說是治療阿米巴痢疾的一味非常重要的配藥,如果是單獨(dú)使用的也是可以的,但是呢,需要的劑量可以說是比較大,這樣的話才比較有效果,在中藥里白頭翁是主藥,我們經(jīng)常聽的白頭翁湯,一般還有黃柏、秦皮一起的,這樣治療的效果非常好。
白頭翁的簡介
【名稱】:白頭翁
【別名】:野丈人、胡王使者、白頭公
【藥材類別】:根莖類
【性味】:味苦;性寒。
①《本經(jīng)》:味苦,溫,無毒。
②《別錄》:有毒。
③《藥性論》:味甘苦,有小毒。
④李杲:味苦,性寒。
【歸經(jīng)】:
入大腸、肝、胃經(jīng)。
①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入心、腎二經(jīng)。
②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入手、足陽明經(jīng)血分。
③《長沙藥解》:入足少陽膽、足厥陰肝經(jīng)。
【入藥部分】:
為毛茛科植物白頭翁的干燥根。
【產(chǎn)地和分布】:
生于山野、荒坡及田野間。分布黑龍江、吉林、遼寧、河北、山東、河南、安徽、山西、陜西、江蘇等地。主產(chǎn)內(nèi)蒙古、遼寧、河北。此外,河南、山東、吉林、江蘇、安徽、陜西、山西、黑龍江等地亦產(chǎn)。
【形態(tài)特征】:
白頭翁,又名:奈何草(《吳普本草》),粉乳草、粉草、白頭草(《履巉巖本草》),老和尚頭、老冠花、老姑草、毫筆花、耗子尾巴花、貓爪子花、菊菊苗、老翁花、山棉花根。
多年生草本,高10~40厘米,全株密被白色長柔毛。主根較肥大。葉根出,叢生,花期時較小,果期后增大;葉柄長,基部較寬或成鞘狀;3出復(fù)葉,小葉再分裂,裂片倒卵形或矩圓形,先端有1~3個不規(guī)則淺裂,上面綠色,疏被白色柔毛,下面淡綠色,密被白色長柔毛?;ㄏ热~開放,單一,頂生;花莖根出,高10余厘米;總苞由3小苞葉組成,苞葉通常3深裂,基部愈合抱莖;花直徑3~4厘米,花被6,排列為內(nèi)外2輪,紫色,瓣狀,卵狀長圓形或圓形,長3~3.5厘米,寬約1.2~1.5厘米,外被白色柔毛;雄蕊多數(shù),長約為花被的1/2,花藥基著,黃色;雌蕊多數(shù),花柱絲狀,密被白色長毛。瘦果多數(shù),密集成頭狀,花柱宿存,長羽毛狀。花期3~5月。果期5~6月。
白頭翁的用法用量
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適量,煎水洗或搗敷。
白頭翁的功效與作用
清熱解毒;涼血止痢;燥濕殺蟲。主赤白痢疾;鼻衄;崩漏;血痔;寒熱溫瘧;帶下;陰癢;濕疹;瘰疬;癰瘡;眼目赤痛。用于熱毒血痢,陰癢帶下,阿米巴痢。
①《本經(jīng)》:主溫瘧狂易寒熱,癥瘕積聚,癭氣,逐血止痛,金瘡。
②《別錄》:(主)鼻衄。
③陶弘景:療毒痢。
④《藥性論》:止腹痛及赤毒痢,治齒痛,主項下瘤疬。主百骨節(jié)痛。
⑤《日華子本草》:治一切風(fēng)氣及暖腰膝,明目,消贅。子:功用同上。
⑥《傷寒蘊(yùn)要》:熱毒下痢紫血鮮血者宜之。
⑦《本草匯言》:涼血,消瘀,解濕毒。
⑧《本草備要》:治禿瘡、瘰疬、疝瘕、血痔、偏墜,明目,消疣。
⑨《綱目拾遺》:去腸垢,消積滯。
⑩《現(xiàn)代實用中藥》:療咽腫。
白頭翁的附方
①治熱痢下重:白頭翁二兩,黃連、黃柏、秦皮各三兩。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。溫服一升,不愈更服。(《金匱要賂》白頭翁湯)
②治休息痢,日夜不止,腹內(nèi)冷痛:白頭翁一兩,黃丹二兩(并白頭翁入鐵瓶內(nèi)燒令通赤),干姜一兩(炮裂,銼),莨菪子半升(以水淘去浮者,煮令芽出,曝干,炒令黃黑色),白礬二兩(燒令汁盡)。上件藥,搗羅為末,以醋煮面糊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食前,以粥飲下十丸。(《圣惠方》白頭翁丸)
③治冷勞泄痢及婦人產(chǎn)后帶下:白頭翁(去蘆頭)半兩,艾葉二兩(微炒).上二味為末,用米醋一升,入藥一半,先熬成煎,入余藥末,和丸梧桐子丸每服三十丸,空心食前,米飲下。(《圣濟(jì)總錄》白頭翁丸)
擴(kuò)展閱讀:注意事項
虛寒瀉痢忌服。
①《藥性論》:豚實為使。
②《日華子本草》:得酒良。
③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滯下胃虛不思食,及下利完谷不化,泄瀉由于虛寒寒濕,而不由于濕毒者忌之。
④《本草從新》:血分無熱者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