鵝不食草,菊科天胡荽屬植物。石胡荽一年生小草本,高5-500px。莖纖細,多分枝,基部匍匐,著地后易生根,無毛或略具細綿毛。葉互生;無柄;葉片楔狀倒披針形,長7-20mm,寬3-5mm,先端鈍,邊緣不規(guī)則的疏齒,無毛,或下面稍有細毛。其味辛性溫,歸肺經,具有發(fā)散風寒,通鼻竅,止咳,解毒,止癢等功效。
【臨床應用】
①治療瘧疾
將石胡荽制成注射劑(每毫升含生藥2克),在發(fā)作前2小時注射1次,連用3月。每次劑置:1~3歲2毫升,4~8歲3毫升,9~14歲4毫升,15歲以上5毫升。觀察各型瘧疾現(xiàn)癥病人187例,經1~3次用藥,痊愈175例(93.6%)。與氯喹、伯喹對照組相比,療效無顯著差別。治療中有3例注射后發(fā)生惡心和輕度嘔吐,停藥后自行消失。
②治療百日咳
據300余例的觀察,治愈率一般在90%左右。大都在用藥后24小時內典型痙咳開始減輕。治愈時間,短者3~6天,長者10~15天。制劑及劑量:㈠取鮮品5兩,制成煎液500毫升,再加入等量糖漿。按患兒年齡大小,每日用20~40毫升,4次分服。㈡取鮮生藥1斤,制成煎液500毫升,再加入糖漿至1000毫升。1~4歲3~10毫升,5~8歲11~20毫升。每日3次。㈢取全草1500克,制成蒸餾液500毫升,再和入等量糖漿。1~5歲5~10毫升,5歲以上15毫升,日服3~4次
③治療軟組織損傷
將鵝不食草研成粉末,成人每次用2~3錢(小兒減半),以黃酒6~8兩(不飲酒者用酒水各半)、紅糖1~2兩同煮(沸后密蓋勿令泄氣),過濾后溫服;藥渣趁熱敷于患部。亦可用粉劑每日3~6克,或以鮮草1~2兩搗汁,分3次以溫酒沖服。治療胸、背、腰部等軟組織損傷(包括跌傷、打傷、挫傷、扭傷等),均有效。據數十例觀察,大多于用藥后1~2天痊愈。除胃痛患者服酒煮劑后間有疼痛外,一般無副作用。亦有將鮮石胡荽制成注射劑(每1500克鮮藥制成500毫升)作穴位注射,治療關節(jié)扭傷、腰肌勞損、風濕疼痛等癥,觀察94例,痊愈31例,好轉60例。有效率達97%。用法:于痛點或循經取穴注射,每次0.2~0.5毫升,隔日1次,一般3~5次為一療程。
④治療鼻炎
包括急性鼻炎、慢性單純性鼻炎、肥厚性鼻炎、變態(tài)反應性鼻炎等。大多數病例用藥后頭痛、鼻塞等癥狀消失或減輕。用法:將鵝不食草研成細粉吸入鼻孔,每日數次;或用棉花浸濕擰干后,包藥粉少許,卷成細條塞鼻,20~30分鐘后取出,每日1次;或制成油膏紗條,放置鼻腔內,1小時后取出。用藥后除初起有噴嚏、流淚與流鼻涕外,余無不良反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