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起斑蝥,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一種中藥材,那么你對斑蝥的功效和作用了解嗎?它又該怎么吃呢?現(xiàn)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。
斑蝥的簡介
【藥材名稱】斑蝥
【別名】花斑蝥、花殼蟲
【來源】本品為芫菁科昆蟲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 或黃黑小斑蝥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 的干燥體。夏、秋二季捕捉,悶死或燙死,曬干。
【性狀】南方大斑蝥:呈長圓形,長1.5~2.5cm,寬0.5~1cm。頭及口器向下垂,有較大的復(fù)眼及觸角各1對,觸角多己脫落。背部具革質(zhì)鞘翅1對,黑色,有3條黃色或棕黃色的橫紋;鞘翅下面有棕褐色薄膜狀透明的內(nèi)翅2片。胸腹部烏黑色,胸部有足3對。有特殊的臭氣。
黃黑小斑蝥:體型較小,長1~1.5cm。
【鑒別】取本品粉末3g,加氯仿20ml,振搖,浸泡2 小時,濾過,濾液蒸干,殘渣用石油醚(30~60℃)洗 3 次,每次5ml,小心傾去上清液,殘渣加氯仿1ml 使溶解,作為供試品溶液。另取斑蝥素對照品,加氯仿制成每1ml 含5mg 的溶液,作為對照品溶液。照薄層色譜法(附錄Ⅵ B)試驗(yàn),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,分別點(diǎn)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,以氯仿-丙酮(98:2)為展開劑,展開,取出,晾干,噴以0.1% 溴甲酚綠乙醇溶液,加熱至斑點(diǎn)顯色清晰。供試品色譜中,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(yīng)的位置上,顯相同顏色的斑點(diǎn)。
斑蝥的功效與作用
攻毒蝕瘡;逐瘀散結(jié)。主癰疽;瘰疬;頑癬;經(jīng)閉;癥瘕;癌腫。用于癓瘕腫塊,積年頑癬,瘰疬,贅疣,癰疽不潰,惡瘡死肌。。
①《本經(jīng)》:主寒熱,鼠瘺,惡瘡疽,蝕死肌,破石癃。
②《別錄》:主疥癬,血積,墮胎。
③《藥性論》:治瘰疬,通利水道。
④《日華子本草》:療淋疾,敷惡瘡瘺爛。
⑤《綱目》:治疝瘕,解疔毒、猘犬毒、沙虱毒、輕粉毒。
斑蝥的附方
①治癰疽,拔膿,癰疽不破,或破而腫硬無膿:斑蝥為末,以蒜搗膏,和水一豆許貼之,少頃膿出,即去藥。(《仁齋直指方》)
②治疔腫:斑貓一枚,捻破,然后以針畫瘡上,作米字,以封上。(《備急方》)
③治干癬積年生痂,搔之黃水出,每逢陰雨即癢:斑貓半兩,微炒為末,蜜調(diào)敷之。(《外臺秘要方》)
④治牛皮癬:斑蝥一個,甘遂一錢。共研細(xì)末,以醋調(diào)和,日擦數(shù)次。(《吉林中草藥》)
⑤治顏面神經(jīng)麻痹:斑蝥一個。研細(xì),水調(diào)貼頰上,向左歪斜貼右側(cè),向右歪斜貼左側(cè)。起泡即取去。(《山東中草藥手冊》)
⑥治急性扁桃體炎,急性咽、喉炎:斑蝥適量。研末,取少許放清膏藥中心,如是扁桃體炎貼患側(cè)頸外壓痛處,如是咽、喉炎貼兩側(cè)人迎穴,待皮膚起泡(約三至四小時),即可揭去。起泡處用酒精消毒,再用消毒過的針刺破水泡,放出液體,涂上紅汞,外蓋紗布,用膠布固定。(《河北中藥手冊》)
⑦治瘧疾:斑蝥七只,麻黃、雄精各一錢二分,朱砂半錢。共研細(xì)末,每次用一至三分,調(diào)放在膏藥上,貼頭頸項(xiàng)第二骨節(jié)處。(《浙江中醫(yī)雜志》(7):39,1959)
⑧治劇烈頭痛:斑蝥(去頭、足)三至五個。研末布包,貼痛處。起泡后.用針刺破。使水流出。(江西《草藥手冊》)
⑨治疣痣黑子:斑蝥三個,人言少許。以糯米五餞,炒黃去米,入蒜一個,搗爛點(diǎn)之。(《綱目》)
⑩治耳卒聾:斑貓二枚(去翅、足,炒黃),巴豆一枚(去心、皮,生用)。同研令勻,綿裹塞耳中。(《圣惠方》)
斑蝥的用法用量
內(nèi)服:炒炙研末,每次量0.03-0.06g;或入丸劑。外用:適量,研末敷貼發(fā)泡,酒、醋浸或制成膏涂。
擴(kuò)展閱讀
【注意事項(xiàng)】
有劇毒,內(nèi)服宜慎;體弱及孕婦忌服。
①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:馬刀為使。畏巴豆、丹參、空青。惡膚青。
②《日華子本草》:惡豆花。入藥除翼、足,熟炒用,生即吐瀉人。
③《本草衍義》:妊身人不可服,為能潰人肉。治淋藥多用,極苦人,尤宜斟酌。
④《綱目》:惡甘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