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藥典》載:常山別名黃常山、雞骨常山、雞骨風、風骨木、白常山、大金刀、蜀漆。
中藥常山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Dichroa febrifuga Lour.的干燥根。其嫩葉稱“蜀漆”,亦供藥用。根秋季采挖,除去須根,洗凈,曬干。枝葉夏季采集,曬干。
中藥常山呈圓柱形,常彎曲扭轉,或有分枝,長9至15厘米,直徑0.5至2厘米。表面棕黃色,具細縱紋,外皮易剝落,剝落處露出淡黃色木部。質堅硬,不易折斷,折斷時有粉塵飛揚;橫切面黃白色,射線類白色,呈放射狀。無臭,味苦。
其實,中藥常山早在明萬歷《常山縣志》土產卷·藥類上就有記載,清嘉慶《常山縣志》物產卷記載得更清楚:“常山草果,《浙江通志》去痰積,為治瘧要藥。”
中藥常山味苦、辛,性寒。有消痰、引吐及截瘧的作用。此藥有強烈的致吐作用,前人有時用它涌吐胸膈間痰濁、痰飲的停留結滯,用常山配甘草內服,可吐出痰涎等,使胸膈間感到寬暢,但現(xiàn)在已很少用吐法,目前主要用于治療瘧疾。
服用中藥常山可使胸胃之氣上逆而致嘔吐,配用檳榔,半夏和胃,可防止致吐的副作用。常山草果除瘴癘濕氣,偏治瘴瘧(因感受山嵐瘴氣而發(fā)生的一種瘧疾,類于惡性瘧疾),用量一般一至二錢,重癥可用三錢,虛弱患者慎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