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語起名的精髓大概就在于聽名不知物,名字里有花卻不一定是花,名字里有草也不一定就草,就像我們今天要說的常山也不是山,而是一種中藥而已,即常山屬植物,為灌木,高1-2米,小視圓柱狀或稍具四棱,無毛或被稀疏短柔毛,常呈紫紅色,葉形狀大小變異大,常橢圓形、倒卵形、橢圓狀長圓形或披針形,長6-25厘米,寬2-10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楔形,邊緣具鋸齒或粗齒,稀波狀,兩面綠色或一至兩面紫色,無毛或僅葉脈被皺卷短柔毛,常山中藥成分你知道多少呢?
用于胸脘痰結(jié)。本品具強(qiáng)烈的涌吐作用。配伍甘草、蜂蜜可增強(qiáng)其涌吐作用。與甘草、蜂蜜同用,可以在保證涌吐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常山的用量。現(xiàn)代臨床較少將本品作涌吐藥使用。古方主要用以涌吐痰涎。如《補(bǔ)缺肘后方》以之與甘草、蜂蜜同用,治胸中多痰,頭疼不欲飲食及飲酒;《丹溪心法附余》以之與藜蘆同用,治中風(fēng),痰迷心竅,顛狂煩亂,人事昏沉,痰涎壅盛等證。
用于瘧疾。本品為截瘧要藥。治瘧古方中少有不用常山或蜀漆(常山的嫩枝葉)者。單用有效,如《外臺(tái)秘要》常山湯單用本品煎服,治瘧疾。常山用于截瘧,其涌吐作用即成為不為病情所需的副作用。將常山用酒浸炒透,再配伍檳榔可使其涌吐作用減弱。對有兼感邪氣,或患者正氣虛弱者,單用本品截瘧,即使取效一時(shí),療效也難以鞏固持久,容易復(fù)發(fā)。故用本品截瘧的同時(shí),還應(yīng)辨證施治,以祛除兼感邪氣,或扶正固本。
常山主含常山堿甲、乙、丙,總稱常山堿。此外還含有常山次堿、4-喹唑酮及常山素A、常山素B。常山能刺激胃腸道,并作用嘔吐中樞,引起嘔吐;常山堿乙主要通過胃腸道的迷走神經(jīng)與交感神經(jīng)末梢引起反射性嘔吐;常山有抗瘧作用,以常山堿丙的抗瘧作用最強(qiáng),約相當(dāng)于奎寧的100倍,常山堿乙約為奎寧的50倍,常山堿甲與奎寧相當(dāng);常山葉抗瘧效價(jià)約為根的5倍;常山有解熱作用,并對流感病毒PR8有抑制作用;常山堿乙有抑制溶組織阿米巴原蟲的作用,效力較鹽酸依米丁強(qiáng)1倍;常山堿乙還有抗腫瘤作用;常山堿甲、乙、丙對離體子宮均有興奮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