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藥升藥為水銀、火硝、白磯各等分混合升華而成。功能拔毒化腐,排膿生肌。有大毒,使用需注意毒副作用。通常只做外用,孕婦及體弱者忌用。
升藥的介紹
【別名】靈藥,三白丹,小升丹,三仙丹,升丹。
【來源產(chǎn)地】始載于《外科圖說》。為水銀、火硝、白礬各等分混合升華而成。紅色者稱紅升,黃色者稱黃升。各地均有生產(chǎn),以河北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蘇等地產(chǎn)量較大。
【采收炮制】取水銀、火硝、明礬各 60g(或水銀30g,火硝21g,明礬24g)。先將火硝、白研研細(xì)拌勻,置鐵鍋中,用文火加熱至完全熔化,放冷,使凝結(jié)。然后將水銀灑于表面,用瓷碗覆蓋鍋上碗鍋交接處用桑皮紙封固,四周用黃土封全接近碗底,碗底放白米數(shù)粒。將鍋移至火上加熱,先用文火,后用武火,至白米變黃,再用文火繼續(xù)煉至米變黑色。去火,放冷,除去泥土,將碗取下,碗壁上的紅色升華恤稱為紅升,碗底黃色升華物稱為黃升,鍋底的結(jié)塊即升藥底。用刀鏟下后,密封避光貯存。研細(xì)末入藥,陳久者良。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報(bào)據(jù)制造時(shí)成品在容器內(nèi)部的部位不同,顏色亦異,分為紅升(紅粉)、黃升(黃升丹)、升藥底3種規(guī)格。紅升以色紅、塊片不碎、有光澤者為佳。黃升以色橙黃、塊片不碎、有光澤者為佳。升藥底以淡黃色、純凈者為佳。
辛,熱。有大毒。歸肺、脾經(jīng)。
升藥的用法用量
外用微量,研極細(xì)末,干摻或調(diào)敷,或以捻沾藥粉用。為便于掌握劑量,多與煅石膏配伍研末外用。
升藥的功效與作用
【功效】拔毒化腐,排膿生肌。
【作用】
1、癰疽潰后,膿出不暢
本品有良好的拔毒化腐排膿作用,為外科要藥。用治癰疽潰后,膿出不暢,常配煅石膏研末外用。隨病情之不同,而配伍比例亦不同。治癰疽初潰,膿毒盛,腐肉不去者,煅石青與升藥之比為1:9,稱九轉(zhuǎn)丹,其拔毒化腐排膿力最強(qiáng),可將藥物撒于患處也可將藥物粘附棉紙上,插入膿腔中;膿毒較盛者,煅石膏與升藥之比為 5:5,稱五五丹,其拔毒排膿力較強(qiáng)。
2、瘡瘍久潰,不能收口
本品既能拔毒提膿,少量使用又能去腐生肌,對(duì)瘡瘍后期,膿毒較輕,腐肉不去新肉難生,不能收口者,可用煅石膏9份配升藥1份,稱為九一丹,研勻備用。用時(shí),清洗創(chuàng)面后,以干粉撤于患處,可收拔毒生肌之效。
3、梅毒惡瘡,下疳腐爛
本品內(nèi)服亦有攻毒之功,可用治梅毒惡瘡,多入丸散服用,如《消滅梅毒的好方法》(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)書中用三仙丹配輕粉、玄明粉、僵蠶、珍珠等制成三仙丹合劑口服,同時(shí)配服清血搜毒丸(血竭、廣木香、青木香、巴豆的功效與作用霜、兒茶、丁香)并用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的功效與作用、金銀花的功效與作用、青黛、薄荷的功效與作用、冰片等煎水漱口用治下瘡腐爛,可用升丹0.9g,橄欖炭0.9g,冰片0.3g,研極細(xì)末,用麻油調(diào)敷或干摻患處。
拓展閱讀:使用注意
1、本品有大毒,一般不作內(nèi)服,只作外用。孕婦及體弱之人忌用。
2、本品與膿水接觸后,能生成汞離子,通過皮膚創(chuàng)面亦可被人體吸收而引起汞中毒。因此,外用亦不可大量待續(xù)使用。
3、本品拔毒化腐作用強(qiáng)烈,外瘍腐肉已去或膿水已盡者,不宜用;凡潰瘍接近口、目、乳頭、臍中者亦應(yīng)慎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