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藥材是我們的先人進(jìn)過幾千年不斷的研究才發(fā)現(xiàn)的,現(xiàn)在中藥材的種類有很多,有的外形不僅非常的相似,就連藥材的功效也是相同的,比如白蘞與白薇,很多人都認(rèn)為這二者是一種東西,那么到底白蘞與白薇是一種藥材嗎?答案當(dāng)然不是的,這是兩種不同的藥材,無論是外形還是功效都是不同的,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具體的看看文章的介紹吧。
白蘞與白薇是一種藥材嗎?
白蘞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根,每年春、秋季采挖,除去莖及細(xì)須根,洗凈后多縱切成兩瓣、四瓣或斜片,曬干即可入藥??梢郧鍩峤舛荆b散結(jié)。
白蘞,又名山地瓜、野紅薯、山葡萄秧、白根、五爪藤等,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干燥塊根。分布于華北、東北、華東、中南及陜西、寧夏、四川等地。
白蘞始載于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,列為下品。弘景曰:白蘞“生衡山山谷,近道處處有之,作屯生”。蘇恭曰:白蘞“根似天門冬,一株下有十許根,皮赤黑,肉白,如芍藥”。《蜀本草》載:“蔓生、枝端有五葉,所在有之”。蘇頒曰:“今江淮及荊、襄、懷、孟、商、齊諸州(今江蘇、安徽、湖北、河南、山東、陜西一帶)皆有之。二月生苗,多在林中作蔓,赤莖,根如雞卵而長,三五枚同一窠,皮黑肉白”。
白薇又名春草、白幕,為蘿藦科植物直立白薇或蔓生白薇的根,始載于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,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解釋其名的由來:“薇,細(xì)也,其根細(xì)而白也”每年早春、晚秋均可采收,但以秋季采收為佳,采挖后,除去地上部分,洗凈曬干即可入藥,其性寒,味苦咸,入肺、胃、腎經(jīng),含有白薇素、揮發(fā)油、強(qiáng)心苷等成分。
清熱涼血,用于陰虛血熱、午后身熱或低熱不退、或骨蒸潮熱、或產(chǎn)后虛熱及一些原因不明的虛性發(fā)熱,常與生地、青蒿、地骨皮等同用;若溫邪初人營分或陰虛兼外邪者,可配入解表藥中同用;純陰虛者可與滋陰藥配伍。用于肺熱咳血,常與蘆根、黃芩、貝母、杏仁同用。降血壓:用于高血壓、腦血管疾病引起的半身不遂,可與澤蘭、炮山甲、丹參等同用,利尿通淋用于小便淋痛,可與竹葉、滑石、木通等同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