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夏,在我國大部分地區(qū)都有它的蹤影,大家也許只知道它是一種很生長普遍的植物,卻不知它有這么詩意的名字,半夏,又名:三葉半夏;半月蓮;三步跳;地八豆;守田;水玉;羊眼,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塊莖,半夏主產于湖北、四川、安徽、江蘇等地,夏、秋二季莖葉茂盛時采挖半夏,除去外皮及須根,曬干,為生半夏;一般用姜汁、明礬制過入藥。
半夏都有什么功效呢?首先半夏可以治療嘔吐。半夏味苦降逆和胃,為止嘔要藥。各種原因的嘔吐,皆可隨證配伍用之,對痰飲或胃寒所致的胃氣上逆嘔吐尤宜,半夏常配生姜同用,如小半夏湯(《金匱要略》);半夏配黃連,則治胃熱嘔吐;半夏配石斛、麥冬,則治胃陰虛嘔吐;半夏配人參、白蜜,則治胃氣虛嘔吐,如大半夏湯(《金匱要略》)。近代以半夏制成注射液肌注,用治各種嘔吐。
半夏治療濕痰,寒痰證。半夏味辛性溫而燥,為燥濕化痰,溫化寒痰之要藥。尤善治臟腑之濕痰。半夏治痰濕壅滯之咳嗽聲重,痰白質稀者,常配陳皮、茯苓同用,如二陳湯(《和劑局方》);濕痰上犯清陽之頭痛、眩暈,甚則嘔吐痰涎者,則配天麻、白術以化痰息風,如半夏白術天麻湯(《古今醫(yī)鑒》)。痰飲內盛,胃氣失和而夜寐不安者,配秫米以化痰和胃安神。
半夏治療心下痞,結胸,梅核氣。半夏辛開散結,化痰消痞。半夏治痰熱阻滯致心下痞滿者,常配干姜、黃連、黃芩以苦辛通降,開痞散結,如半夏瀉心湯(《傷寒論》);半夏若配瓜蔞、黃連,可治痰熱結胸,如小陷胸湯(《傷寒論》);半夏治梅核氣,氣郁痰凝者,配紫蘇、厚樸、茯苓等,以行氣解郁,化痰散結,如半夏厚樸湯(《金匱要略》)。最后要提醒大家,半夏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,其毒性為全株有毒,塊莖毒性較大,生食0.1—1.8g即可引起中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