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于城鎮(zhèn)化越來越深入,現(xiàn)在的人們遠離了原來男耕女織的狀態(tài),從而越來越多的中草藥的樣貌也淡漠于人們的視野之中,黃芩,別名山茶根、土金茶根,是唇形科黃芩屬多年生草本植物;肉質(zhì)根莖肥厚,葉堅紙質(zhì),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,總狀花序在莖及枝上頂生,花冠紫、紫紅至藍色,花絲扁平,花柱細長,花盤環(huán)狀,子房褐色,小堅果卵球形,花果期7~9月,那么我們就一起深入來看看黃芩是什么樣子的東西呢?
黃芩生于向陽草坡地、休荒地上,海拔60~1300(1700~2000)米。產(chǎn)于黑龍江,遼寧,內(nèi)蒙古,河北,河南,甘肅,陜西,山西,山東,四川等地,中國北方多數(shù)省區(qū)都可種植。俄羅斯東西伯利亞,蒙古,朝鮮,日本均有分布。模式標本采自俄羅斯。
黃芩的根入藥,味苦、性寒,有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、止血、安胎等功效。主治溫?zé)岵 ⑸虾粑栏腥?、肺熱咳嗽、濕熱黃膽、肺炎、痢疾、咳血、目赤、胎動不安、高血壓、癰腫癤瘡等癥。黃芩的臨床抗菌性比黃連好,而且不產(chǎn)生抗藥性。
多年生草本;根莖肥厚,肉質(zhì),徑達2厘米,伸長而分枝。莖基部伏地,上升,高30~120厘米,基部徑2.5-3毫米,鈍四棱形,具細條紋,近無毛或被上曲至開展的微柔毛,綠色或帶紫色,自基部多分枝。
葉堅紙質(zhì),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,長1.5~4.5厘米,寬0.5~1.2厘米,頂端鈍,基部圓形,全緣,上面暗綠色,無毛或疏被貼生至開展的微柔毛,下面色較淡,無毛或沿中脈疏被微柔毛,密被下陷的腺點,側(cè)脈4對,與中脈上面下陷下面凸出;葉柄短,長2毫米,腹凹背凸,被微柔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