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賊與節(jié)節(jié)草都是木賊科植物,木賊又是節(jié)節(jié)草的一種別名,都是多年生常綠草本。節(jié)節(jié)草的莖分根狀莖和地上莖兩部分。根狀莖黑色,橫臥地表下,節(jié)間生有不定根。地上莖直立,基部分枝,沒有營養(yǎng)莖與孢子莖的區(qū)別,有一米左右高,莖中空。木賊的地上莖只有一種,中空,植株高1米左右莖粗6~10厘米,莖表有縱棱20~30條,棱上有疣狀突起2行,堅硬而粗糙,葉也退化。
節(jié)節(jié)草,別名:土麻黃,草麻黃,木賊草為木賊科、木賊屬植物。中小型植物,根莖直立,橫走或斜升,黑棕色,節(jié)和根疏生黃棕色長毛或光滑無毛。地上枝多年生。以根莖或孢子繁殖。根莖早期3月發(fā)芽,4月產(chǎn)孢子囊穗,成熟后散落,萌發(fā),成為秋天雜草。廣泛分布我國各地,性喜近水,農(nóng)田雜草,中草藥。
節(jié)節(jié)草的化學成分:含有犬問荊堿、菸堿等生物堿,還含有黃酮類成分山柰2酚一3一槐糖甙一7一葡萄糖甙、山柰酚一3一槐糖甙、木犀草素一5一葡萄糖甙。尚含豆甾醇、β一谷甾醇、葡萄糖、果糖、廿八烷、卅烷、卅三烷等。另含無機元素鉛、銻、鍶、鋅、銅、砷、鎳、鈷等。
木賊,別稱:千峰草、銼草、筆頭草、筆筒草、接骨草、馬人參等。多年生常綠草本,高30~100厘米。根狀莖粗短,黑褐色,橫生地下,節(jié)上生黑褐色的根。地睛莖直立,單一或僅于基部分枝,直徑6~8毫米,中空,有節(jié),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,有縱棱溝壑0~30條,粗糙。喜生于山坡林下陰濕處,易生河岸濕地、溪邊,或雜草地。主產(chǎn)于中國東北、華北、內(nèi)蒙古和長江流域各省。藥用為木賊科植物木賊的全草,木賊味甘、苦,性平。歸肺、肝經(jīng),具有疏散風熱、明目退翳、止血的功效。木賊夏季采收,除去雜質(zhì),曬干或陰干貯藏,藥用炮制: 除去枯莖及殘根,噴淋清水,稍潤,切段,干燥。切斷段。
木賊是大型植物。根莖橫走或直立,黑棕色,節(jié)和根有黃棕色長毛。地上枝多年生。枝一型。高達1米或更多,中部直徑(3)5~9毫米,節(jié)間長5-8厘米,綠色,不分枝或直基部有少數(shù)直立的側(cè)枝。地上枝有脊16~22條,脊的背部弧形或近方形,無明顯小瘤或有小瘤2行;鞘筒0.7~1.0厘米,黑棕色或頂部及基部各有一圈或僅頂部有一圈黑棕色;鞘齒16~22枚,披針形,小,長0.3~0.4厘米。頂端淡棕色,膜質(zhì),芒狀,早落,下部黑棕色,薄革質(zhì),基部的背面有3-4條縱棱,宿存或同鞘筒一起早落。孢子囊穗卵狀,長1.0~1.5厘米,直徑0.5~0.7厘米,頂端有小尖突,無柄。
孢子囊穗:節(jié)節(jié)草的孢子囊穗著生于分枝頂端或小分枝頂端,長0,5~2厘米,矩圓形,有小尖頭,有的為圓頭,無柄。孢子葉六角形,中央凹入,盾狀著出,排列緊密,邊緣生有長形的孢子囊,孢子只有一種。木賊孢子囊穗矩圓形,無柄,長0.7~1.3厘米,著生在枝頂端,有小尖頭。孢子也只有一種 問荊的孢子囊穗著生在孢子莖的頂端,長2~3.5厘米,圓頭,孢子葉六角形,盾狀著生,螺旋排列,邊緣著生長形孢子囊,孢子也為一種。
我國的分布:節(jié)節(jié)草全國各地都有,在潮濕的路旁、溪流兩邊、水田的田梗上可以找到。木賊和問荊主要分布在東北、華北、四川、新疆等地。此三種蕨類植物,都是田邊雜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