刺猬皮,顧名思義就是刺猬身上的毛皮,原名猥皮,是較為少見的中藥材之一,既然是動物的毛皮,我們肯定會好奇刺猬皮怎么吃才可以發(fā)揮其最大的功效,還有刺猬皮究竟怎么個吃法。別名:偷瓜畜、偷瓜罐皮,猬皮,猬鼠皮(湖南),毛刺皮,刺血兒、偷瓜婆,刺球子。刺猬原動物有兩種,因頭部已割除,故生藥外形甚難區(qū)別。主治胃脘疼痛、反胃嘔吐、便血、血痢、痔瘡等癥。
原刺猬分兩種,分別是刺猬和短刺猬。它們的基本性征如下:
刺猬:體形肥大。頭寬而吻長。眼小。耳短,其長度不超過周圍棘刺之長。四肢短小,具5趾,有爪。爪較發(fā)達(dá),前肢爪特別銳利適于掘土。尾粗短。全身被棘刺。臉部、身體腹面及四肢均被有細(xì)而硬的白色長毛,腹面邊上并有灰褐色的軟毛。雌體有乳頭5對。全身棘刺有兩類不同顏色組成:一為純白色,為數(shù)較少。另一類為基部白色,中上部有一段棕褐色,棘尖又為棕褐色。因而使整個背部呈土褐色。額面部及四肢色較深,呈淺褐色。成體體重一般為500克左右,體長約20厘米以上,棘刺長為1.5~2.5厘米左右。
棲息于山地森林、平原草地、雜草叢或丘陵地等等不同環(huán)境。一般多在平原及丘陵地較潮濕或污穢的地方活動,偶也進(jìn)入房屋內(nèi)。刺猬雖屬食蟲目,但其食性較為復(fù)雜性,除食昆蟲及其幼蟲、小形鼠類、幼鳥、鳥卵、蛙、小蛇、蜥蜴等外,有時也食植物性野果或瓜果蔬菜之類的農(nóng)作物。在遇敵害時,全身蜷成球狀,以為防御,故有"刺球"之稱。冬季進(jìn)入洞穴中冬眠。每年繁殖1~2次。每次產(chǎn)3~6仔,多至8仔。初生幼仔體棘軟無毛。
短刺猬:外形同刺猬,唯耳甚大,長于周圍棘刺。棘刺由耳基前端稍后方起始,向后經(jīng)背至尾部以上。刺較細(xì)而短,有棕褐色和白色相間,整個背部呈淺褐色。全身無白色的棘刺。腹毛土黃色。棲息于西北方干旱地區(qū)草原地帶的低洼地以及半荒漠地區(qū)的灌叢中。食性與刺猬相同,亦有冬眠習(xí)慣。分布于遼寧西部、河北北部以及內(nèi)蒙古東部草原等地區(qū)。
刺猬皮的臨床應(yīng)用:
1.驗方:用于遺精,遺尿,尿頻。刺猬皮、益智仁各等分,研末。每服3g,日服2-3次。方中刺猬皮固精止遺,為君藥。
2.驗方:用于痔瘡腫痛,出血。刺猬皮、槐花各9g,地榆、黃芪各15g,水煎服。方中刺猬皮收澀止血,化瘀止痛,為君藥。
3.驗方:用于血瘀氣滯之胃脘疼痛。刺猬皮研末。每服3g,日服2-3次。方中刺猬皮收澀止血,化瘀止痛,為君藥。
刺猬皮的形狀鑒別:本品呈多角形板刷狀,或呈條狀、筒狀、盤狀,長約3~4厘米。皮焦黃色,表面密生硬刺而錯綜交叉。刺長1.5~2厘米,堅硬如針,黃白或灰白色,尖端呈焦黃色。皮的內(nèi)面灰棕色,有突起,即刺的基部。有特殊腥臭氣。以體干、肥大、皮厚、刮凈肉脂、刺毛整潔者為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