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提到蛇,大家也許會十分討厭,甚至反感,尤其是被其咬過的人。但是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確實有著很好醫(yī)療價值的烏梢蛇。烏梢蛇,俗稱烏蛇、烏風蛇,為游蛇科烏梢蛇屬體形較大的蛇。分布范圍很廣,是我國較為常見的一種無毒蛇。烏梢蛇長勢快適應性強、抗病力高、市場暢銷、很適宜人工養(yǎng)殖。下面讓我們進一步認識烏梢蛇圖片。
烏梢蛇別名烏蛇、青蛇、一溜黑、黑花蛇、烏風蛇、烏風梢、烏風鞭、風梢等。成蛇體長一般在1.6米左右,較大者可達2米以上。體背綠褐或棕黑色及棕褐色,背部正中有一條黃色的縱紋,體側各有兩條黑色縱紋,至少在前段明顯(成年個體),至體后部消失(有的個體是通身墨綠色的,有的前半身看上去是黃色,后半身是黑色)。次成體通身縱紋明顯。烏梢蛇的主要特征是身體背面呈棕褐色、黑褐色或綠褐色,背脊上有兩條黑色縱線貫穿全身,黑線之間有明顯的淺黃褐色縱紋,成年個體的黑色縱線在體后部變得逐漸不明顯。此蛇頭較長,呈扁圓形,與頸有明顯區(qū)分;眼較大,瞳孔圓形;鼻孔大,呈橢圓形,位于兩鼻鱗間,有一較小的眼前下鱗。此蛇軀體較長,背鱗平滑,中央2~4行起棱。腹鱗呈圓形,腹面呈灰白色。尾較細長,故有“烏梢鞭”之稱。
烏梢蛇背面顏色由綠褐、棕褐到黑褐,也可分為黃烏梢、青烏梢和黑烏梢,有兩條黑線縱貫全身,此黑線在成年蛇的身體部逐漸隱色。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對其食用和藥用價值作過詳盡的說明。烏梢蛇是典型的食、藥兩用蛇類。它不僅肉質鮮美,好于其他眾多的無毒蛇,而且還具備許多毒蛇所沒有的藥用價值。傳統(tǒng)中藥中的烏蛇便是本種處理后的干品,這是其他無毒蛇所無法比擬的。除此之外,烏梢蛇皮還是制作樂器、皮革制品的上好原料。食、藥兼?zhèn)涞臑跎疑咴絹碓绞艿饺藗兊闹匾暫蜌g迎?,F(xiàn)市面上熱銷的純蛇粉,大都以烏梢蛇為主要入選原材料。
烏梢蛇生活在中國東部中部東南部和西南的海拔1600m以下中低山地帶平原、丘陵地帶或低山地區(qū)。垂直分布范圍:海拔50~1570 m。常在農(nóng)田(高舉頭部警視四周)或沿著水田內(nèi)側的田埂下爬行、菜地、河溝附近,有時也在山道邊上的草叢旁曬太陽、在村落中發(fā)現(xiàn)(山區(qū)房屋邊的竹林)。烏梢蛇多棲息在平原、低山區(qū)或丘陵,于田野、農(nóng)舍中也能經(jīng)常見到,春末至初秋季節(jié)常常出現(xiàn)在農(nóng)田和農(nóng)舍附近。烏梢蛇行動迅速,反應敏捷,善于逃跑。與有異常動靜,不管是敵是友,均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,綽號“一溜黑”由此得名。性溫順。以蛙類(主食)、蜥蜴、魚類、鼠類等為食(狹食性蛇類)。
烏梢蛇呈圓盤狀,盤徑約16cm。表面黑褐色或綠黑色,密被菱形鱗片;背鱗行數(shù)成雙,背中央2~4行鱗片強烈起棱,形成兩條縱貫全體的黑線。頭盤在中間,扁圓形,眼大而下凹陷,有光澤。上唇鱗8枚,第4、5枚入眶,頰鱗1枚,眼前下鱗1 枚,較小,眼后鱗2 枚。脊部高聳成屋脊狀。腹部剖開邊緣向內(nèi)卷曲,脊肌肉厚,黃白色或淡棕色,可見排列整齊的肋骨。尾部漸細而長。尾下鱗雙行。剝皮者僅留頭尾之皮鱗,中段較光滑。氣腥,味淡。烏梢蛇可以治療祛風,通絡,止痙。用于風濕頑痹,麻木拘攣,中風口眼歪斜,半身不遂,抽搐痙攣,破傷風,麻風疥癬,瘰疬惡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