茵陳草和艾草是常見的中藥材,而且也是在農(nóng)村很常見的植物,但是很多人都不太了解這兩種植物,總把它們混為一談,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茵陳草和艾草的區(qū)別。
茵陳草
茵陳草又名:白蒿、蛇蒿草、龍蒿草、他力干 Tarragon 原產(chǎn)地:歐洲,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。據(jù)《本草綱目》、《中藥大辭典》及《抗腫瘤中草藥》著載,茵陳以果穗精油含量較多,主要成分有B一旅烯、茵陳炔酮、茵陳原色酮、茵陳烯酮等,性微寒、味苦辛,具有清濕熱、退黃疽作用。長期飲用,保肝利膽,有直接阻礙肝膽系統(tǒng)腫瘤細(xì)胞增殖的功效。
有兩種茵陳草,法國茵陳草和俄羅斯茵陳草,它們看起來非常相似, 前者花小,黃色或綠白色,下垂,極少充分開放;俄羅斯茵陳草開花,花沒有香味。法國茵陳草比俄羅斯茵陳草更令人喜愛。常見的茵陳草為法國茵陳草,英文名French Tarragon,又叫德國茵陳草,
呈叢生狀。地上莖直立,株高60-120厘米,開展度60厘米。植株無毛,莖略呈木質(zhì),多分枝,分枝近直立。葉呈線形,細(xì)長,光滑,綠色,長約5厘米,葉片無裂片,香味芬芳,有甘草和鮮羅勒似特殊草香,并帶有茴香味,味甜。每年7月份收獲,適宜在溫暖、陽光充足處生長。
艾草
艾草(學(xué)名:Artemisia argyi H. Lév. & Vaniot),別名:蕭茅、冰臺、遏草、香艾、蘄艾、艾蕭、艾蒿、艾蒿、蓬藁、艾﹑灸草﹑醫(yī)草﹑黃草﹑艾絨等。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,植株有濃烈香氣。莖單生或少數(shù),褐色或灰黃褐色,基部稍木質(zhì)化,上部萆質(zhì),并有少數(shù)短的分枝,葉厚紙質(zhì),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,基部通常無假托葉或極小的假托葉;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半裂、頭狀花序橢圓形,花冠管狀或高腳杯狀,外面有腺點,花藥狹線形,花柱與花冠近等長或略長于花冠。瘦果長卵形或長圓形?;ü?-10月。全草入藥,有溫經(jīng)、去濕、散寒、止血、消炎、平喘、止咳、安胎、抗過敏等作用。艾葉曬干搗碎得“艾絨”,制艾條供艾灸用,又可作“印泥”的原料。分布于亞洲及歐洲地區(qū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