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菖蒲簡介
石菖蒲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莖。秋、冬二季采挖,除去須根及泥沙,曬干。
石菖蒲根莖呈扁圓柱形,稍彎曲,長3至20厘米。直徑0.3至1厘米。表面棕褐色、棕紅色。粗糙,多環(huán)節(jié),節(jié)間長2至8毫米。葉痕呈三角形,左右交互排列,根痕圓點狀。質(zhì)硬,斷面纖維性,類白色或微紅色,內(nèi)皮層環(huán)明顯,可見多數(shù)縮管束小點及油細胞,氣芳香,味苦,微辛。以條粗,斷面類白色、香氣濃者為佳。
【出處】出自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菖蒲,今處處有之,而池州、戎州者佳。春生青葉,長一二尺許,其葉中心有脊狀,如劍,無花實,五月、十二月采根,陰干。今以五月五日收之。其根盤屈有節(jié),狀如馬鞭大,一根傍引三、四根,傍根節(jié)尤密,一寸九節(jié)者佳,亦有一寸十二節(jié)者。采之初虛軟,暴干方堅實,折之中心色微赤,嚼之辛香少滓。人多植于干燥沙石土中,臘月移之,尤易活。又蜀人用治心腹冷氣zhou痛者,取一、二寸捶碎,同吳茱萸煎湯飲之良
【拼音名】Shí Chānɡ Pú
【英文名】Grassleaf Sweelflag Rhizome, Drug Sweetflag Rhizome,Rhizome of Grassleaf Sweelflag
【別名】香菖蒲、昌本、菖蒲、昌陽、昌草、堯時薤、堯韭、木蠟、陽春雪、望見消、水劍草、苦菖蒲、粉菖、劍草、劍葉、菖蒲、山菖蒲、溪菖、石蜈蚣、野韭菜、水蜈蚣、香草
【來源】藥材基源: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莖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
采收和儲藏:栽后3-4年收獲。早春或冬末挖出根莖,剪去葉片和須根,洗凈曬干,撞去毛須即成。
生境分布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20-2600m的密林下濕地或溪澗旁石上。
資源分布:分于黃河流域以南各地。
辨別方法
性狀鑒別,根莖呈扁圓柱形,稍彎曲,常有分枝,長3-20cm,直徑0.3-1cm。表面棕褐色、棕紅色或灰黃色,粗糙,多環(huán)節(jié),節(jié)間長2-8mm;上側(cè)有略呈扁三角形的葉痕,左右交互排列,下側(cè)有圓點狀根痕,節(jié)部有時殘留有毛鱗狀葉基。質(zhì)硬脆,折斷面纖維性,類白色或微紅色;橫切面內(nèi)皮層環(huán)明顯,可見多數(shù)維管束小點及棕色油點。氣芳香,味苦、微辛。以條粗、斷面色類白、香氣濃者為佳。
顯微鑒別,根莖橫切面;表皮細胞類方形,外壁增厚,有的含紅棕色物。皮層寬廣,散有纖維束及葉跡維管束,葉跡維管束為有限外韌型,束鞘纖維發(fā)達;內(nèi)皮層凱氏帶明顯。中柱散列多數(shù)維管束,主為周木型,緊靠內(nèi)皮層環(huán)排列較密,有少數(shù)有限外韌型維管束,主為周木型,緊靠內(nèi)皮層環(huán)提列較密,有少數(shù)有限外韌型維管束;中柱中央有時可見少數(shù)行信束,纖維束及維管束周圍的1圈細胞中均含草酸鈣方晶。薄壁組織中散有類圓形油細胞。薄壁細胞含淀粉粒。
理化鑒別
(1)該品橫切面:表皮細胞外壁增厚,棕色,有的含紅棕色物。皮層寬廣,散有纖維束及葉跡維管束; 葉跡維管束外韌型,維管束鞘纖維成環(huán),木化;內(nèi)皮層明顯。中柱維管束周木型及外韌型,維管束鞘纖維較少。纖維束及維管束鞘纖維周圍細胞中含草酸鈣方晶,形成晶纖維。薄壁組織中散有類圓形油細胞;并含淀粉粒。
(2)取〔含量測定〕項下的揮發(fā)油,加石油醚(60~90℃)制成每1ml含2μl的溶液,作為供試品溶液。另取石菖蒲對照藥材,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。照薄層色譜法(附錄Ⅵ B)試驗,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μl,分別點于同一以0.5%羧甲基纖維素鈉溶液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,以石油醚(60~90℃)-醋酸乙酯(8:2)為展開劑,展開,取出,晾干,放置約1小時,置紫外光燈(365nm)下檢視。供試品色譜中,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(yīng)的位置上,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;再以碘蒸氣熏至斑點顯色清晰,日光下檢視,供試品色譜中,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(yīng)的位置上,顯相同顏色的斑點。
含量測定
照揮發(fā)油測定法(附錄Ⅹ D)測定。 該品含揮發(fā)油不得少于1.0%(ml/g)。
藥材辨別
石菖蒲又稱劍草,古代文獻稱菖蒲以“一寸九節(jié)者良”,故亦稱九節(jié)菖蒲。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莖。每年秋季采挖,除去莖葉及須根,洗凈,切成10厘米左右的小段,曬干即可入藥。尚有變種植物細葉菖蒲(又名錢菖蒲)的根莖亦同等入藥,如用鮮品,稱為鮮菖蒲。其性微溫,味辛,具有開竅、豁痰、理氣、活血、散風、去濕的功效,常用于治療癲癇、痰厥、熱病神昏、健忘、氣閉耳聾、心胸煩悶、胃痛、腹痛、風濕痹痛、癰疽腫毒、跌打損傷等癥。市場上有以虎耳草科植物巖白菜的干燥根莖冒充石菖蒲,使用時注意鑒別。
真品石菖蒲:干燥根莖外觀呈扁圓柱形,稍彎曲,有時分歧,一般長3~10厘米,有的長達20厘米,直徑約0.5~1厘米,表面灰黃色、紅棕色或棕色,環(huán)節(jié)緊密,節(jié)間長約3~6毫米,有略呈扁三角形的葉痕,左右交互排列,下方具多數(shù)圓點狀突起的根痕,并有細皺紋,節(jié)間偶見殘留的葉基,纖維狀,偶有短小細根;質(zhì)地堅硬,難折斷,斷面纖維性,類白色至淡棕色,可見環(huán)狀的內(nèi)皮層,維管束散在,中心部較顯著;聞之氣味芳香,口嘗味微辛。
偽品巖白菜干燥根莖:外觀呈類圓柱形而稍扁,直徑比真品粗,為1~2厘米,表面為棕灰色至棕黑色,具密集而稍隆起的環(huán)節(jié),節(jié)間長,節(jié)上偶見有棕黑色葉基殘存,并有皺縮條紋及凹點狀或突起的根痕;質(zhì)堅實而脆,易折斷,斷面呈粉紅色,具有粉性,不具備正品斷面的其它特征;聞之氣微,無芳香氣味,口嘗味苦澀。
從以上特征可分辨石菖蒲的真?zhèn)巍,F(xiàn)代藥理研究證實,石菖蒲還具有鎮(zhèn)靜作用,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及制止胃腸異常發(fā)酵,馳緩腸管平滑肌的痙攣,而偽品既不與真品為同科植物,又不具有這些功效,誤用偽品會貽誤治療,當慎辨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