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古代很早已使用單味藥物治療疾病。經(jīng)過長期的醫(yī)療實踐,又學(xué)會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,經(jīng)過煎煮制成湯液,即是我們所說的方劑。今天為大家介紹雷丸的功效與作用。
雷丸的簡介
【名稱】:雷丸
【別名】:竹苓、雷實、竹鈴芝、雷矢、竹鈴子
【藥材類別】:菌藻類
【性味】:苦,寒,有小毒。
①《本經(jīng)》:味苦,寒。
②《別錄》:咸,微寒,有小毒。
③《綱目》:甘微苦,平。
④《醫(yī)林纂要》:苦酸咸,寒。
【歸經(jīng)】:入胃、大腸經(jīng)。
①《本草匯言》:入手、足陽明經(jīng)。
②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入肺、脾、胃三經(jīng)。
③《玉楸藥解》:入手少陰心、足厥陰肝經(jīng)。
【入藥部分】: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的菌核。
【產(chǎn)地和分布】:分布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及甘肅、陜西、湖北、河南等地。主產(chǎn)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、湖北、廣西、陜西。此外,浙江、湖南、廣東、安徽、福建等省亦產(chǎn)。
【形態(tài)特征】:干燥的菌核為球形或不規(guī)則的圓塊狀,大小不等,直徑1~2厘米。表面呈紫褐色或灰褐色,全體有稍隆起的網(wǎng)狀皺紋。質(zhì)堅實而重,不易破裂;擊開后斷面不平坦,粉白色或淡灰黃色,呈顆粒狀或粉質(zhì)。質(zhì)緊密者為半透明狀,可見有半透明與不透明部分交錯成紋理。氣無,味淡,嚼之初有顆粒樣感覺,微帶粘液性,久嚼則溶化而無殘渣。以個大、飽滿、質(zhì)堅、外紫褐色、內(nèi)白色、無泥沙者為佳。
①《別錄》:久服令人陰痿。赤者殺人。
②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:荔實、厚樸為之使。惡葛根。
③《藥性論》:惡(萹)蓄、(葛)根。芫花為使。
④《醫(yī)學(xué)入門》:久服傷陰,男女同。
⑤《本草匯言》:如病蟲積日久,脾胃衰憊者,亦禁用之。
雷丸的功效與作用
消積,殺蟲。治蟲積腹痛,疳疾,風(fēng)癇。
①《本經(jīng)》:主殺三蟲,逐毒氣,胃中熱,利丈夫,不利女子,作摩膏,除小兒百病。
②《別錄》:逐邪氣,惡風(fēng)汗出,除皮中熱、結(jié)積,白蟲、寸白自出不止。
③《藥性論》:能逐風(fēng),主癲癇狂走,殺蛔蟲。
④《玉楸藥解》:清熱疏肝,殺寸白蟲,軀風(fēng)除癇,止小兒汗。
⑤《陜西中藥志》:消積殺蟲,清熱解毒。治蟲積腹痛,小兒疳積,胃中熱,對絳蟲病療效較顯著。
雷丸的用法用量
內(nèi)服:煎湯,2~3錢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粉撲或煎水洗。
雷丸的附方
①下寸白蟲:雷丸一味,水浸軟去皮,切焙干為末,每有疾者,五更初先食炙肉少許,便以一錢匕藥,稀粥調(diào)半錢服之。(《經(jīng)驗前方》)
②治三蟲:雷丸(炮)一兩,芎藭一兩。上二味搗羅為細散,每服一錢匕,空腹煎粟米飲調(diào)下,日午、近晚各一服。(《圣濟總錄》雷丸散)
③消疳殺蟲:雷丸、使君子(炮,去殼)、鶴虱、榧子肉、檳榔各等分。上藥為細末,每服一錢,溫米飲調(diào)下,乳食前。(《楊氏家藏方》雷丸散)
④治小兒風(fēng)癇,掣疭戴眼,極者日數(shù)十發(fā):雷丸、莽草各如雞子黃大,豬脂一斤。上先煎豬脂去滓,下藥,微火上煎七沸,去滓,逐痛處摩之,小兒不知痛處,先摩腹背,乃摩余處五十遍,勿近朋及目,一歲以帛包膏摩微炙身。及治大人賊風(fēng)。(《普濟方》雷丸膏)
⑤治小兒寒熱,驚啼不安:雷丸三分,牡蠣三分,黃芩三分,細辛三分,蛇床子一兩。上藥以水一斗,煎取七升,去滓,分為兩度,看冷暖,用,先令浴兒頭,勿令水入耳目,次浴背膊,后浴腰以下,浴訖避風(fēng),以粉撲之。(《圣惠方》雷丸浴湯)
擴展閱讀:注意事項
有蟲積而脾胃虛寒者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