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柏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草藥,在一般的中藥店了都可以購買的到。這種中草藥的作用范圍是比較廣的,可用于身體的多個方面你的不適。黃柏的性質(zhì)是寒性的,味道會有一點苦澀。具有很強的清熱功效,那么它的功效與作用都有哪些呢?
黃柏的簡介
【名稱】:黃柏
【別名】:檗木(《本經(jīng)》),檗皮(《傷寒論》),黃檗(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)。
【藥材類別】:枝葉/樹皮類
【性味】:苦,寒。
①《本經(jīng)》:味苦,寒。
②《別錄》:無毒。
③《藥性論》:平。
④《珍珠囊》:苦辛。
【歸經(jīng)】:入腎、膀胱經(jīng)。
①《湯液本草》:足大陽經(jīng)引經(jīng)藥,足少陰經(jīng)之劑。
②《醫(yī)學(xué)入門》:足少陰、手厥陰本藥,足大陽引經(jīng)藥。
③《本草經(jīng)解》:入足少陰腎經(jīng)、手少陰心經(jīng)。
【入藥部分】:為蕓香科植物黃檗或黃皮樹的樹皮。
【產(chǎn)地和分布】:1.分布于東北及華北。
2.分布于陜西南部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、廣西等地。
【形態(tài)特征】:1.黃檗 落葉喬木,高10-25m。樹皮厚,外皮灰褐色,木栓發(fā)達,不規(guī)則網(wǎng)狀縱溝裂,內(nèi)皮鮮黃色。小枝通?;液稚虻厣?,罕為紅棕色,有小皮孔。奇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對生,小葉柄短;小葉5-15枚,披針形至卵狀長圓形,長3-11cm,寬1.5-4cm,先端長漸尖,葉基不等的廣楔形或近圓形,邊緣有細鈍齒,齒縫有腺點,上面暗綠色無毛,下面蒼白色,僅中脈基部兩側(cè)密被柔毛,薄紙質(zhì)。雌雄異株;圓錐狀聚傘花序,花軸及花枝幼時被毛;花小,黃綠色;雄花雄蕊5,伸出花瓣外,花絲基部有毛;雌花的退化雄蕊呈小鱗片狀;雌蕊1,子房有短柄,5室,花枝短,柱頭5淺裂。漿果狀核果呈球形,直徑8-10mm,密集成團,熟后紫黑色,內(nèi)有種子2-5顆?;ㄆ?-6月,果期9-10月。
2.黃皮樹 落葉喬木,高10-12m。樹皮外觀棕褐色,可見唇形皮孔,外層木栓較薄。奇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對生;小葉7-15,長圓狀披針形至長圓狀卵形,長9-15cm,寬3-5cm,先端長漸尖,基部寬楔形或圓形,不對稱,近全緣,上面中脈上具有銹色短毛,下面密被銹色長柔毛,小葉厚紙質(zhì)?;▎涡裕菩郛愔?排成頂生圓錐花序,花序軸密被短毛?;ㄗ仙?雄花有雄蕊5-6,長于花瓣,退化雌蕊鉆形;雌花有退化雄蕊5-6,子房上位,有短柄,5室,花柱短,柱頭5淺裂。果軸及果皮粗大,常密被短毛;漿果狀核果近球形,直徑l-1.5cm,密集成團,熟后黑色,內(nèi)有種子5-6顆?;ㄆ?-6月,果期10-11月。
黃柏的用法用量
內(nèi)服:煎湯,3-9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適量,研末調(diào)敷,或煎水浸洗。
黃柏的功效與作用
清熱。燥濕,瀉火,解毒。治熱痢,泄瀉,消渴,黃疸,痿躄,夢遺,淋濁,痔瘡,便血,亦白帶下,骨蒸勞熱,目赤腫痛,口舌生瘡,瘡瘍腫毒。
①《本經(jīng)》:主五臟腸胃中結(jié)熱,黃疸,腸痔;止泄痢,女子漏下赤白,陰傷蝕瘡。
②《別錄》:療驚氣在皮間,肌膚熱赤起,目熱赤痛,口瘡。
③《藥性論》:主男子陰痿。治下血如雞鴨肝片;及男子莖上瘡,屑末敷之。
④《本草拾遺》:主熱瘡皰起,蟲瘡,痢,下血,殺蛀蟲;煎服,主消渴。
⑤《日華子本草》:安心除勞,治骨蒸,洗肝,明目,多淚,口干,心熱,殺疳蟲,治蛔心痛,疥癬,蜜炙治鼻洪,腸風(fēng),瀉血,后分急熱腫痛。
⑥《珍珠囊》:治腎水。膀胱不足,諸痿厥,腰膝無力。
⑦《醫(yī)學(xué)啟源》:《主治秘訣》云,瀉膀胱龍火,利結(jié)小便,下焦?jié)衲[,痢疾先見血,臍中痛,補腎水不足。
⑧《用藥心法》:治瘡?fù)床豢扇陶摺?/p>
⑨《蘭室秘藏》:瀉沖脈之邪。治夏月氣上沖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臥。
⑩《綱目》:敷小兒頭瘡。
⑾《現(xiàn)代實用中藥》:打撲挫筋等,磨粉調(diào)如泥狀涂貼。
黃柏的附方
①治小兒熱痢下血:黃檗半兩,赤芍藥四錢。上同為細末,飯和丸,麻子大。每服一、二十丸,食前米飲下,大者加丸數(shù)。(《閻氏小兒方論》)
②治痢疾:黃柏300克,翻白草450克,秦皮300克。將翻白草、秦皮全部及黃柏200克,共水煎兩次,合并煎液,用文火濃縮成膏狀,將剩余100克黃柏研細粉加入膏中,攪勻,低溫烘干,研細粉。每服一、二克,日三次。(遼寧《中草藥新醫(yī)療法資料選編》)
③治妊娠及產(chǎn)后寒熱下?。狐S檗一斤,黃連一升,梔子二十枚。上三味,細切,以水五升,漬一宿,煮三拂,服一升,一日一夜令盡。嘔者加橘皮一把,生姜二兩。(《千金翼方》)
擴展閱讀:注意事項
脾虛泄瀉,胃弱食少者忌服。
①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:惡干漆。
②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陰陽兩虛之人,病兼脾胃薄弱,飲食少進及食不消,或兼泄瀉,或惡冷物及好熱食;腎虛天明作泄;上熱下寒,小便不禁;少腹冷痛,子宮寒;血虛不孕,陽虛發(fā)熱,瘀血停滯,產(chǎn)后血虛發(fā)熱,金瘡發(fā)熱;癰疽潰后發(fā)熱,傷食發(fā)熱,陰虛小水不利,痘后脾虛小水不利,血虛不得眠,血虛煩躁,脾陰不足作泄等證,法咸忌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