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性味】
苦甘,寒,有毒。
《本經(jīng)》:味苦,寒。
《別錄》:甘,大寒,有毒。
《吳普本草》:神農(nóng)、桐君:苦,有毒。
【歸經(jīng)】
歸肺、腎、大腸經(jīng)。
《得配本草》:入足少陰經(jīng)氣分。
《本草新編》:入胃、脾、膀胱、大、小腸五經(jīng)。
【功效主治】
瀉水逐飲;破積通便。主水腫;腹水;留飲結(jié)胸;癲癇;喘咳;大小便不通。用于水腫脹滿,胸腹積水,痰飲積聚,氣逆喘咳,二便不利。
《本經(jīng)》:主大腹疝瘕,腹?jié)M,面目浮腫,留飲宿食,破癥堅(jiān)積聚,利水谷道。
《別錄》:下五水,散膀胱留熱,皮中痞,熱氣腫滿。
《綱目》:瀉腎經(jīng)及隧道水濕,腳氣,陰囊腫墜,痰迷癲癇,噎膈痞塞。
《藥性論》:能瀉十二種水疾,治心腹堅(jiān)滿,下水,去痰水,主皮膚浮腫。
峻下瀉水
水腫為病,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,其制在脾。甘遂味苦能降瀉,根藥主下沉,歸肺、脾、腎諸經(jīng)皆與水液氣化調(diào)節(jié)相關(guān),故功專行水而為瀉水除濕峻品,《珍珠囊》謂“乃泄水之圣藥”。常用于水濕壅盛以致的水腫脹滿,二便不通,形證俱實(shí)者。
滌痰逐飲
水之所停,凝則為痰飲,逆則為腫脹。痰飲為患,主要責(zé)之在肺脾等臟。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。甘遂味苦性寒,降泄除熱,入脾肺諸經(jīng)則可制其痰源,理其痰器。《本草衍義》稱“專于行水,攻決為用”;《藥性論》言“能去痰水”,故為滌痰逐飲之要藥。
消腫散結(jié)
本品味苦而甘,性寒有毒??嗄芙敌乖餄?,寒能清熱瀉火,有毒則可攻毒。故本品研末調(diào)敷外用,有消腫散結(jié)之功,可用于瘡毒痛胂諸證?!侗静輳男隆吩唬骸坝兄嗡[及腫毒者,以甘遂末敷腫處,濃煎甘草湯服之,其腫立消。”
緩急止痛
善泄經(jīng)隧水濕而通脈絡(luò);又兼甘味,更可緩解痙攣拘急。故外用貼敷患處,有緩急止痛之功,尤對痰濕阻滯經(jīng)絡(luò),導(dǎo)致肢體麻木重著麗痛者適宜。《本草綱目》載其治“麻木疼痛,搗餅貼之” 有效。
解治蛇毒
本品苦寒有毒,既能瀉火解毒,又能以毒攻毒。故用本品研末外敷,可治毒蛇咬傷?!侗静萜穮R精要》講:“甘遂,解蛇毒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