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形態(tài)】粉背薯蕷 多年生纏繞草質藤本。根莖橫生,姜塊狀,斷面姜黃色,表面生有許多須根。莖左旋,無毛,有時密被黃色柔毛。單葉互生;葉片三角狀心形或卵狀披針形,先端漸 尖,邊緣波狀或近全緣,下面灰白色,沿葉脈及葉緣被黃白色硬毛,有些植株葉片邊緣呈半透明干膜質,干后黑色。雌雄異株。雄花序單生或2-3個簇生于葉腋; 雄花無梗,在花序基部由2-3剁簇生,至頂部常單生;苞片卵狀披針形,小苞片卵形;花被碟形,先端6裂,裂片黃色,干后黑色;雄蕊3枚,著生于花被管上, 花絲較短,花開放后藥隔變寬,約為花藥的一半,呈短叉狀,退化雄蕊有時花絲狀,與3個發(fā)育雄蕊互生。雌花序穗狀;花全部單生,子房下位,柱頭3裂,退化雄 蕊呈絲狀體。蒴果有3翅,兩端平截,先端與基部通常等寬,成熟后反曲下垂;種子2顆,著生于中軸中部,成熟時四周有薄膜狀翅?;ㄆ?-8月,果期6-10 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200-1300m的山腰陡坡、山谷緩坡或水溝邊陰處的混交林邊緣或疏林下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河南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等地。
【性 狀】性狀鑒別 根莖呈竹節(jié)狀,類圓柱形,有分枝,表面皺縮,常殘留有莖枯萎疤痕及未除盡的細長須根。商品多為不規(guī)則的薄片,大小不一,厚約0.5mm,邊緣不整齊,有的 有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。切面黃白色或淡灰棕色,平坦,細膩,有粉性及不規(guī)則的黃色筋脈花紋(維管束),對光照視,極為顯著。質松,易折斷。氣微,味基、 微辛。以片大而薄、切面黃白色者為佳。 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:外層為多列木栓化細胞。皮層較薄,近木栓層的細胞壁木質化,有明顯的壁孔,皮層中有粘液細胞,長68-82μm,直徑約54μm,內含草酸鈣 針晶束。中柱散有外韌型維管束。本品薄壁細胞含淀粉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