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藥材來源】旋覆花為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.或歐亞旋覆花Inula britanni-ca L的干燥頭狀花序。夏、秋二季花開放時(shí)采收,除去雜質(zhì),陰干或曬干。
【古代炮制方法】南北朝劉宋時(shí)代有蒸法(《雷公》)。此法沿用至清代。宋代增加了炒法(《總錄》)。明、清時(shí)代又有焙法(《必讀》、《通玄》)。
【現(xiàn)代炮制方法】
1、旋覆花:取原藥材,除去梗、葉及雜質(zhì)。
2、蜜旋覆花:取煉蜜,加適量開水稀釋,淋入凈旋覆花內(nèi)拌勻,稍悶,置炒制容器內(nèi),用文火加熱,炒至不粘手時(shí),取出晾涼。旋覆花每100kg用煉蜜25kg。
【飲片性狀】旋覆花呈扁球形,少有破碎。黃色或黃棕色,花蒂淺綠色。體輕。氣微,味微苦。蜜旋覆花深黃色,多破碎,略帶黏性。有蜜香氣,味微甜。
【炮制目的】旋覆花味苦、辛、咸,性微溫。歸肺經(jīng)、脾經(jīng)、胃大腸經(jīng)。具降氣消痰、行水、止嘔功效。生品苦辛之味較強(qiáng),以降氣化痰止嘔力勝,止咳作用較弱,多用于痰飲內(nèi)停的胸膈滿悶及胃氣上逆的嘔吐、喘息、肢腫。蜜炙后苦辛降逆止嘔作用弱于生品,其性偏潤,作用偏重于肺,長于潤肺止咳,降氣平喘,多用于咳嗽痰喘而兼嘔惡者。
【應(yīng)用選擇】
1、生用
(1)噯氣、嘔吐:常與代赭石、生姜,半夏、人參等同用,具降逆化痰,益氣和胃作用。用于胃氣虛弱,痰濁內(nèi)阻,胃氣上逆,暖氣頻作,心下痞硬或反胃嘔惡者,如旋覆代赭湯(《傷寒論》)。
(2)痰飲阻膈:常與半夏、人參、炙甘草、茯苓等同用,能增強(qiáng)化飲行水作用,可用于痰飲阻于胸膈,嘔不止,腸鳴多唾,口中清水自出,脅肋急脹,痛不欲食,如旋覆花湯(《普本》)。
2、制用(蜜制品)
(1)痰喘咳嗽:常與杏仁、葶藶子、紫菀、清半夏等同用,具有祛痰平喘止咳作用,可用于咳嗽氣促,哮喘痰多,睡眠不寧等癥,如雞鳴丸(《處方集》)。
(2)熱痰咳喘:常與桑白皮、梔子、桔梗、前胡等同用,具有去熱痰,平喘作用,可用于痰熱阻肺,肅降失常,咳喘胸悶,咯痰黃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