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藥 名】:海桐皮
【拼 音】:HAITONGPI
【來 源】:為雙子葉植物藥豆科植物刺桐的干皮。
【功 效】:祛風濕,通經(jīng)絡,殺蟲。
【主 治】:治風濕痹痛,痢疾,牙痛,疥癬。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:苦辛,平。①《海藥本草》: "味苦,溫,無毒。"②《開寶本草》: "味苦,平,無毒。"③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 "味苦辛。"
入肝、脾經(jīng)。①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 "入足太陰、陽明經(jīng)。"②《本草求真》: "專入肝。 "
【用法用量】:內(nèi)服:煎湯,2~4錢;或浸酒。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調(diào)敷。
【用藥忌宜】:血虛者不宜服。①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腰痛非風濕者不宜用。"②《本草匯言》:"痢疾、赤口良、痹盟諧證非關風濕者不宜用。"③《得踢本草》:"血少火熾者禁用。"
【別 名】:釘桐廈、鼓桐皮、丁皮(《藥材資料匯編》)、刺桐皮(《中藥材手冊》)、刺通、接骨藥(《貴外草藥》)
【處方名】:海桐皮、丁桐皮
【商品名】:海桐皮、刺桐皮、釘桐皮,以皮薄而寬長、釘刺多者為佳。
【藥用部位】:本植物的葉(刺桐葉)、花(剩桐花)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廣西除用干皮外,其根皮亦同等人藥。在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四川等地,尚有以五加科植物刺楸 Kalo-panax septemlobus(Thunb.) Koids.的樹皮作海桐皮使用。參見"刺揪樹皮"條。
【動植物資源分布】:分布廣東、廣西、云南、貴州、浙江、湖南、湖北、福建、臺灣等地。藥材主產(chǎn)廣西、云南、福建、湖北等地。
【藥材的采收與儲藏】:全年可收,而以春季較易剝?nèi) 淇撤內(nèi)「善?,刮去棘刺及灰垢,曬干?/p>
【拉丁名】:Erytnrina variegata L.var. orientalis(L.) Merr.
【炮制方法】:用清水浸泡,洗凈泥屑,切成小塊,曬干。
【考 證】:出自《開寶本草 》。《廣州植物志》:"刺桐,印度人有用(樹皮)以退熱及治膽病的。"
【生藥材鑒定】:干燥干皮,呈半筒狀或板片狀,長約30~60厘米,厚約 1~2毫米,外表灰棕色或灰黑色,有稀疏縱裂紋及較密的黃色皮孔,邊緣不整齊,微突起或平鈍;皮上有大形釘刺,刺尖有時被磨去,可以剝落;基部圓形或長圓形而縱r聞延長;內(nèi)表面黃棕色或紅棕色,平滑,有細縱紋。質(zhì)硬而韌,易縱裂,不易橫斷。斷面黃白色或淡黃色,富纖維性。氣微香,味苦。以皮張大、釘刺多者為佳。
【中藥化學成分】:樹皮含刺桐靈堿(Erythraline)、氨基酸和有機酸。種子含油,油中含飽和有機酸36.7 %和不飽和有機酸(油酸、亞油酸)63.3%,另含下筋刺桐堿(HyPapbo-rine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