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現(xiàn)代人生活壓力加大,養(yǎng)生保健的方法也是層出不窮,但是最受人歡迎的還是中國傳統(tǒng)的老中醫(yī),還有經(jīng)過上千年檢驗的中藥。比如說防己,那么防己究竟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?今天就跟大家介紹一下。
防己的簡介
【名稱】:防己
【別名】:粉防己、粉寸己、漢防己、土防己[浙江]、石蟾蜍、蟾蜍薯、倒地拱、白木香、豬大腸
【藥材類別】:根莖類
【性味】:苦,寒。
①《本經(jīng)》:味辛,平。
②《藥性論》:漢防己:味苦,有小毒。木防己:味苦辛。
③《醫(yī)學(xué)啟源》:氣寒,味大苦。
【歸經(jīng)】:入膀胱、脾、腎經(jīng)。
①《本草通玄》:入太陽。
②《本草新編》:入腎。
③《本草再新》:入肝、脾、腎三經(jīng)。
【入藥部分】: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或馬兜鈴科植物廣防己的干燥根
【產(chǎn)地和分布】: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等地。生于山野丘陵地、草叢或矮林邊緣。
【形態(tài)特征】:多年生落葉纏繞藤本。根圓柱形。莖纖細,有略扭曲的縱條紋。葉互生,寬三角狀卵形,長3.5-6.5厘米,寬5-7厘米,先端鈍,具小突尖,基部截形或略呈心形,全緣,上面綠色,下面灰綠色至粉白色,兩面被短柔毛,掌狀脈5條;葉柄盾狀著生,長5-6厘米?;ㄐ?,單性,雌雄同株;雄花序為頭狀聚傘花序,排列成總狀,雄花萼片4,花瓣4,黃綠色,雄蕊4,花絲連合成柱狀體,上部盤狀,花藥著生其上;雌花集成短縮的聚傘花序,萼片、花瓣與雄花同,心皮1,花柱3裂。核果球形,熟時紅色?;ㄆ?-6月,果期7-9月。該品呈不規(guī)則圓柱形、半圓柱形或塊狀,多彎曲,長5 ~15cm。直徑1~5cm。表面淡灰黃色,在彎曲處常有深陷橫溝而成結(jié)節(jié)狀的瘤塊樣。體重,質(zhì)堅實,斷面平坦,灰白色,富粉性,有排列較稀疏的放射狀紋理。氣微,味苦。
防己的功效與作用
行水,瀉下焦?jié)駸?。治水腫臌脹,濕熱腳氣,手足攣痛,癬疥瘡腫。用于水腫腳氣,小便不利,濕疹瘡毒,風濕痹痛;高血壓。
①《本經(jīng)》:主風寒溫瘧,熱氣諸癇。除邪,利大小便。
②《別錄》:療水腫、風腫,去膀胱熱,傷寒寒熱邪氣,中風手腳攣急,止泄,散癰腫惡結(jié),(治)諸瘑疥癬蟲瘡,通腠理,利九竅。
③《藥性淪》:漢防己:治濕風口面歪斜,手足疼,散留痰,主肺氣嗽喘。木防己:治男子肢節(jié)中風毒風不語,主散結(jié)氣癰腫,溫瘧,風水腫,治膀胱。
④《醫(yī)學(xué)啟源》:療胸中(《本草發(fā)揮》引’胸中’作’腰’)以下至足濕熱腫盛、腳氣,去留熱。
⑤《醫(yī)林纂要》:瀉心,堅腎,燥脾濕,功專行水決瀆,以達于下。
⑥《本草再新》:利濕,除風,解火,破血。治膀胱水腫,健脾胃,化痰。
附方
①治皮水為病,四肢腫,水氣在皮膚中,四肢聶聶動者:防已三兩,黃芪三兩,桂枝三兩,茯苓六兩,甘草二兩。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溫三服。(防己茯苓湯,《金匱要略》)
②治風水脈浮,身重汗出惡風者:防己一兩,甘草半兩(炒),白術(shù)七錢半,黃芪一兩一分(去蘆)。上銼麻豆大,每抄五錢匕,生姜四片,大棗一枚,水盞半,煎八分,去滓。溫服,良久再服。服后當如蟲行皮中,從腰下如冰,后坐被上,又以一被繞腰下,溫令微汗。(防己黃芪湯,《金匱要略》)
③治膈間支飲,其人喘滿,心下痞堅,面色黧黑,其脈沉緊,得之數(shù)十日,醫(yī)吐下之不愈:木防己三兩,石膏十二枚(雞子大),桂枝二兩,人參四兩。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溫再服。(木防己湯,《金匱要略》)
④治膀胱水蓄脹滿,幾成水腫:漢防己二錢,車前、韭菜子、澤瀉各三錢。水煎服。(《本草切要》)
用法用量
內(nèi)服:煎湯,1.5~3錢;或入丸、散。
擴展閱讀
【注意事項】
陰虛而無濕熱者慎服。
①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:殷孽為之使。惡細辛。畏萆薢。殺雄黃毒。
②《藥性論》:木防己:畏女菀、鹵咸。
③李杲:上焦?jié)駸嵴撸豢捎谩?/p>
④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凡胃虛陰虛,自汗盜汗,口苦舌干,腎虛小水不利,及胎前產(chǎn)后血虛,雖有下焦置熱,均忌。
⑤《得配本草》:氣分風熱,小便不通,禁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