見文明義,這一項技能并不適用于每一種事物,尤其是在一些藥學的專用名詞上,比如說大黃甘遂湯,大黃是多種蓼科大黃屬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稱,也是中藥材的名稱,在中國地區(qū)的文獻里,“大黃”指的往往是馬蹄大黃,在中國,大黃主要作藥用,甘遂,多年生草本,高25-40cm,別名主田、重澤、甘藁、陵藁、甘澤、苦澤、白澤、鬼丑、陵澤、為大戟科大戟屬的植物,為中國的特有植物,分布于中國大陸的甘肅、山西、陜西、寧夏、河南等地,多生在低山坡、荒坡、沙地、田邊和路旁等,已由人工引種栽培,那么它們混合在一起怎么樣呢,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什么是大黃甘遂湯。
大黃甘遂湯是一種偏方,主治:婦人產(chǎn)后,水與血結(jié)于血室,少腹?jié)M如敦狀;及男女膨脹、癃閉、淋毒,小腹?jié)M痛者。婦人少腹?jié)M如敦狀,小便微難而不渴,生后者,此為水與血俱結(jié)在血室也。
組成:大黃4兩,甘遂2兩,阿膠2兩。用法用量:以水3升,煮取1升,頓服之。其血當下。各家論述:《金匱要略心典》:敦,音對。按《周禮》注:槃以盛血,敦以盛食,蓋古器也。少腹?jié)M如敦狀者,言少腹有形高起,如敦之狀,與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脅下大如覆杯之文略同。小便難,病不獨在血矣;不渴,知非上焦氣熱不化;生后即產(chǎn)后,產(chǎn)后得此,乃是水血并結(jié),而病屬下焦也。故以大黃下血,甘遂逐水,加阿膠者,所以去瘀濁而兼安養(yǎng)也。
《金匱要略方義》:方中以大黃破血攻瘀;甘遂攻逐水邪。蓋產(chǎn)后多虛,易傷陰血,純用破逐之劑,恐重傷陰血,故佐以阿膠益陰養(yǎng)血,使攻邪而不傷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