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們逐漸追溯中醫(yī)的歷史發(fā)展的過程中,“世間百草皆入藥”,這個結(jié)論是我們在大量實踐基礎的總結(jié)上得出的。這在我國的《史記》中便可以找到證明:“神農(nóng)氏嘗百草,始有醫(yī)藥?!鄙褶r(nóng)氏生活的時間是在我國的農(nóng)耕時代,神農(nóng)氏的經(jīng)驗來源于實驗的基礎之上,在我們對養(yǎng)生的探索也可以進行實踐,我們生活的時代不在以胖為美,苗條的身材更受親睞,茯苓粉面膜可以給我們帶來幫助。
茯苓,中藥名。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(Schw.)Wolf的干燥菌核。多于7~9月采挖,挖出后除去泥沙,堆置“發(fā)汗”后,攤開晾至表面干燥,再“發(fā)汗”,反復數(shù)次至現(xiàn)皺紋、內(nèi)部水分大部散失后,陰干,稱為“茯苓個”;或?qū)Ⅴr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,陰干,分別稱為“茯苓塊”和“茯苓片”。
入藥部位
真菌的干燥菌核。
性 味
味甘、淡,性平。
歸 經(jīng)
歸心、肺、脾、腎經(jīng)。
功 效
利水滲濕,健脾,寧心。
主 治
用于水腫尿少,痰飲眩悸,脾虛食少,便溏泄瀉,心神不安,驚悸失眠。
相關(guān)配伍
1、漏精白濁:雪白鹽一兩(并筑緊固濟, 一日,出火毒),白茯苓、山藥各一兩。為末,棗肉和蜜丸梧子大。每棗湯下三十丸。蓋甘以濟咸,脾腎兩得也。(《直指方》)
2、癇后虛腫:小兒癇病瘥后,血氣上虛,熱在皮膚,身面俱腫。葳蕤、葵子、龍膽、茯苓、前胡等分,為末。每服一錢,水煎服。(《圣濟總錄》)
3、腎虛白濁:肉蓯蓉、鹿茸、山藥、白茯苓等分,為末,米糊丸梧子大,每棗湯下三十丸。(《圣濟總錄》)
用法用量
10~15g。
禁 忌
陰虛火旺者忌服。
炮制方法
取茯苓個,浸泡,洗凈,潤后稍蒸,及時削去外皮,切制成塊或切厚片,曬干。
生理特性
1、茯苓個:呈類球形、橢圓形、扁圓形或不規(guī)則團塊,大小不一。外皮薄而粗糙,棕褐色至黑褐色,有明顯的皺縮紋理。體重,質(zhì)堅實,斷面顆粒性,有的具裂隙,外層淡棕色,內(nèi)部白色,少數(shù)淡紅色,有的中間抱有松根。氣微,味淡,嚼之粘牙。
2、茯苓塊: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,呈立方塊狀或方塊狀厚片,大小不一。白色、淡紅色或淡棕色。
3、茯苓片: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,呈不規(guī)則厚片,厚薄不一。白色、淡紅色或淡棕色。
產(chǎn) 地
分布河北、河南、山東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、山西等地。主產(chǎn)于安徽、云南 、湖北。
相關(guān)論述
1、《本草綱目》:茯苓氣味淡而滲,其性上行,生津液,開腠理,滋水源而下降,利小便,故張潔古謂其屬陽,浮而升,言其性也;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,降而下,言其功也。[1]
2、《本草衍義》:茯苓、茯神,行水之功多,益心脾不可闕也。
3、《本草正》:能利竅去濕,利竅則開心益智,導濁生津;去濕則逐水燥脾,補中健胃;袪驚癇,厚腸臟,治痰之本,助藥之降。以其味有微甘,故曰補陽。但補少利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