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葉是我國南方幾乎到處都有的一種植物,在廣西桂林,更是直接用艾葉草的葉子包米飯來做著吃的。
艾葉防瘟疫有著幾千年的歷史了,因為中草藥就是就地取材,因此艾草成為那個時候防瘟疫的功臣,據(jù)現(xiàn)代醫(yī)學藥理證明艾草是一種抗菌抗病毒的藥物,因為艾草對病菌有著抑制和殺傷的作用,而且對呼吸系統(tǒng)疾病也有著防治的的作用。
1、植物形態(tài)
多年生草本,高45-120cm;莖具明顯棱條,上部分枝,被白色短綿毛。單葉,互生,莖中部葉卵狀三角形或橢圓形,有柄,羽狀深裂,兩側2對裂片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,中間又常3裂,裂片邊緣均具鋸齒,上面暗綠色,密布小腺點,稀被白色柔毛,下面灰綠色,密被白色絨毛;莖頂部葉葉全緣或3裂。
頭狀花序排列成復總狀,總苞卵形,密被灰白色絲狀茸毛;筒狀小花帶紅色,外層雌性花,內層兩性花。瘦果長圓形、無冠毛。花期7-10月。
2、性味歸經
艾葉味苦、辛,性溫。歸肝、脾、腎經。
3、陳艾葉和新艾葉的區(qū)別
普遍意義上保存一年以上的艾葉謂之陳艾葉,簡稱“陳艾”,而陳艾葉中以三年到五年為最好,俗稱“三年陳艾”和“五年陳艾”。
在《孟子—離婁篇》中說:“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”。說明古人對艾葉的選擇已有相當豐富的經驗。陳艾葉的優(yōu)點是含揮發(fā)油少,燃燒緩慢,火力溫和,燃著后煙少,艾灰不易脫落。
而新艾則沒有這些優(yōu)點,新艾氣味辛烈、含揮發(fā)油多,燃燒快,火力強,燃著后煙大,艾灰易脫落,容易傷及皮膚和血脈等等。故臨床上多采用陳艾而不用新艾。在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“凡用艾葉需用陳久者,治令細軟,謂之熟艾。若生艾灸火則易傷人肌脈?!标惏幕稹皽囟辉?,潤能通經”。色澤上顏色發(fā)土黃或是金黃色,艾絨柔軟無雜質視為上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