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藥為中國傳統(tǒng)中醫(yī)的特有藥物,那么你知道中藥王不留行嗎?王不留行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?王不留行的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有哪些?下面就跟隨康網(wǎng)小編來了解一下王不留行的功效作用以及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吧。
王不留行的簡介
【化學(xué)成份】: 含王不留行皂甙(vacsegoside)、王不留行黃酮甙(vaccarin)等。
【炮制】簸凈雜質(zhì),置鍋內(nèi),用文火炒至爆開白花六、七成時(shí)取出,放涼。
【性味】苦,平。 ①《本經(jīng)》:"味苦,平。" ②《吳普本草):"岐伯、雷公:甘。" ③《別錄》:"甘,平,無毒。" ④《本草便讀》:"苦且辛,平。"
【歸經(jīng)】入肝、胃經(jīng)。 ①《綱目》:"陽明、沖、任。" ②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"人心、肝二經(jīng)。"
王不留行的功效與作用
行血通經(jīng),催生下乳,消腫斂瘡。治婦女經(jīng)閉,乳汁不通,難產(chǎn),血淋,癰腫,金瘡出血。 通經(jīng)下乳:用于經(jīng)閉及乳汁不下。王不留行治乳汁多而不通;如乳汁少之虛證,則需配用補(bǔ)益氣血之藥。 活血消腫:用于瘀血腫塊及瘡癰腫毒。
王不留行的用法用量
內(nèi)服:煎湯,1.5~3錢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調(diào)敷。
王不留行的禁忌注意
1、孕婦忌服。
2、《本草經(jīng)琉》:"孕婦勿服。"
3、《本草匯言》:"失血病、崩漏病并須忌之。"
王不留行的選方
1、治婦人因氣,奶汁絕少:瞿麥穗、麥門冬(去心)、王不留行,緊龍骨、穿山甲(炮黃)各等分。上五味為末,每服一錢,熱酒調(diào)下;后食豬蹄羹少許,投藥,用木梳左右乳上梳三十來梳,一日三服,食前服,三次羹湯投,三次梳乳。(《衛(wèi)生寶鑒》涌泉散)
2、治難產(chǎn)逆生,胎死腹中:王不留行、酸漿草(死胎焙用)、茺蔚子、白蒺藜(去刺)、五靈脂(行血俱生用)。各等分為散。每服三錢,取利。山水一盞半。入白花劉寄奴子一撮,同煎溫服。(《普濟(jì)方》勝金散)
3、治血淋不止:王不留行一兩,當(dāng)歸身、川續(xù)斷、白芍藥、丹參各二錢。分作二劑,水煎服。(《東軒產(chǎn)科方》)
4、治諸淋及小便常不利,陰中痛,日數(shù)十度起,此皆勞損虛熱所致:石韋(去毛)、滑石,瞿麥、王不留行、葵子各二兩。搗篩為散。每服方寸匕,日三服之。(《外臺(tái)》)
5、治癰腫:王不留行(成末)二升,甘草五兩,冶葛二兩,桂心四兩,當(dāng)歸四兩。上五物,治合下篩。以酒服方寸匕,日三夜一。(《醫(yī)心方》王不留行散)
6、治乳癰初起:王不留行一兩,蒲公英、瓜蔞仁各五錢,當(dāng)歸梢三錢。酒煎服。(《本草匯言》)
7、治疔腫初起:王不留行子為末,蟾酥丸黍米大。每服一丸,酒下。汗出即愈。(《瀕湖集簡方》)
8、治金瘡,被刀斧所傷,亡血,寸口脈浮微而澀:王不留行十分,蒴藋細(xì)葉十分,桑根白皮十分,甘草十八分,川椒三分(除目及閉口,去汗),黃芩二分,干姜二分,芍藥二分,厚樸二分。上九味,桑根皮以上三味燒灰存性,勿令灰過;各別杵篩,合治之為散。服方寸匕,小瘡即粉之,大瘡但服之,產(chǎn)后亦可服。如風(fēng)寒,桑根勿取之。前三物皆陰于百日。(《金匱宴略》王不留行散)
9、治鼻衄不止:剪金花連莖葉,陰干,濃煎汁,溫服。(《指南方》)
10、治糞后下血:王不留行末,水服一錢。(《圣濟(jì)總錄》)
擴(kuò)展閱讀:王不留行的附方
王不留行以善于行血知名"雖有王命不能留其行",所以叫"王不留行",但流血不止者,它又可以止血。在婦科,王不留行又是發(fā)乳的良藥,常與穿山甲同用,俗諺有"穿出甲,王不留,婦人服了乳長流"的說法,可見本品通乳汁的作用是很顯著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