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來源】為蕓香科植物三丫苦的葉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三丫苦(《嶺南采藥錄》),又名:三叉虎、斑鳩花、三枝槍、三叉苦、三丫虎、三拜苦、小黃散、消黃散。
落葉灌木或小喬木,高2~6米。樹皮灰白色,不剝落;嫩芽具短毛,余禿凈。葉對生;指狀復(fù)葉,葉柄長4.5~8厘米;小葉3片,矩圓形或長橢圓形,長5~15厘米,寬2~5.5厘米,紙質(zhì),先端長尖,基部漸狹而成一短柄,全緣?;▎涡?,圓錐花序,腋生,有近對生而擴展的分枝,被短柔毛;小苞片三角形;花萼4,矩圓形,長不及1毫米,具短毛;花瓣4,黃色,卵圓形,長不及1.5毫米;雄花的雄蕊4枚,長過花瓣1倍;雌花的子房上位,4室,被毛,花柱有短毛,柱頭4淺裂。果由4個分離的心皮所成,直徑4~6毫米,間有發(fā)育不健全的1~3個心皮。種子黑色,圓形,徑約3毫米,光澤?;ㄆ?~6月間。果期11~12月。
生山谷,溪邊,林下。分布我國南部各地。
本植物的根或根皮(三叉虎根)亦供藥用,另詳專條。
【采集】隨時可采。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葉含生物堿。
【性味】苦,寒。
①《嶺南采藥錄》:"味苦,性寒。"
②《廣西中藥志》:"苦微辛,涼,無毒。"
③《云南中草藥選》:"有小毒。"
【功用主治】清熱,解毒,祛風(fēng),除濕。治咽喉腫痛,瘧疾,黃疸型肝炎,風(fēng)濕骨痛,濕疹,皮炎,瘡瘍。
①《嶺南采藥錄》:"清熱毒。治跌打發(fā)熱作痛。"
②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"清熱解毒,舒筋活絡(luò),祛風(fēng)濕,止癢。治跌打損傷,瘡瘍,瘧疾。"
③《廣西中藥志》:"治風(fēng)濕骨痛,感觸痧氣。"
④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清熱解毒,燥濕止癢。防治流感,流腦,乙型腦炎;治療扁桃體炎,咽喉炎,黃疸型肝炎,蟲蛇咬傷,癤腫,濕疹,皮炎,痔瘡。"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0.6~1兩。外用:搗敷或煎水洗。
【選方】①治腦炎初期:三叉苦葉二兩,水煎服。(《廣西中草藥》)
②治外感痧氣:三丫苦葉二至三兩,煲水分數(shù)次服。(《廣西中藥志》)
③治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(fā)作:鮮三丫苦葉一兩,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
④治蟲蛇咬傷,癤腫,跌打,扭傷:三丫苦鮮葉搗爛外敷。(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
⑤治耳內(nèi)生癤:主丫苦鮮葉搗爛取汁,滴耳。(《廣西中草藥》)
⑥治創(chuàng)傷,止血埋口:三丫苦葉適量,搗爛外敷。(《廣西中藥志》)
⑦解鉤吻中毒:三丫苦葉,干者用二兩,生者酌加,煎水服。(《嶺南草藥志》)
⑧治鼠咬傷發(fā)作,引起淋巴腺腫:三丫虎葉二錢,黃糖酌量,共搗爛沖滾水服,連服數(shù)次。外用黑葉荔枝肉敷患處,連敷數(shù)次。(《嶺南草藥志》)
⑨治濕疹、皮炎、痔瘡:三丫苦葉煎水外洗。(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