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花粉是葫蘆科植物栝蔞的根,是一味傳統(tǒng)的中藥。為清熱瀉火類藥物,其具體功效是清熱瀉火,生津止渴,排膿消腫。
形態(tài)特征
攀援藤本,長可達(dá)10m。
塊根圓柱狀,肥厚,富含淀粉。
莖較粗,多分枝,具縱棱及槽,被白色伸展柔毛。
葉互生,葉柄長3-10cm,具縱條紋,被條柔毛,卷須3-7分歧,被柔毛,葉片低質(zhì),輪廓近圓形或近心形,長寬均約5-20cm,常3-5(-7)淺裂至中裂。
稀深裂或不分裂而僅有不等大粗齒,裂片菱狀倒卵形、長圓形,先端鈍,急尖,邊緣常再淺裂,基部心形,彎缺深3-4cm,表面深綠色,粗糙,背面淡綠色,兩面沿脈被長柔毛狀硬毛,基出掌狀脈5條,細(xì)脈網(wǎng)狀。
雌雄異株,雄總狀花序單生或與一單花并生,或在枝條上部者單生,總太花序長10-20cm,粗壯,具縱棱及槽,被微柔毛,頂端有5-8花,單花花梗長約15cm,小花梗長約3mm,小苞片倒卵形或闊卵形,長1.5-2.5(-3)cm。
寬1-2cm,中上部具粗齒,基部具柄,被短柔毛,花萼筒筒狀,長2-4cm,先端擴(kuò)大,徑約10mm,中、下部徑約5mm,被短柔毛,裂片披針形,長10-15cm,寬3-5mm,全緣。
花冠白色,裂片倒卵形,長約20mm,寬約18mm,先端中央具1綠色尖頭,兩側(cè)具絲狀流蘇,被柔毛,花藥靠合,長約2mm,徑約4mm,花絲分離,粗壯,被長柔毛,雌花單生,花梗長7.5cm,被柔毛,花萼筒圓形,長2.5cm,徑1.2cm,裂片和花冠同雄花。
子房橢圓形,綠色,長2cm,花柱長2cm,柱頭3cm。
果實(shí)橢圓形,壓扁,長11-16mm,寬7-12mm,淡黃褐色,近邊緣處具棱線。
花期5-8月,果期8-10月。
分布范圍
大部分分布于河南。
生長習(xí)性
天花粉原植物喜溫暖濕潤、陽光充足的環(huán)境,不耐旱,怕澇洼積水,適宜生長于冬暖夏涼的低、中山區(qū)。
年平均氣溫在20℃左右,7月均溫28℃以下、1月6℃以上時(shí)較利于植株的生長發(fā)育。
采收
春、秋季均可采挖,以秋季采者為佳。
挖出后,洗凈泥土,刮去粗皮,切成10-20cm長段,粗大者可再切對開,曬干。用唷黃熏白。
加工
洗凈,除去外皮,切段或縱剖成瓣,干燥。
藥材出處
出自《雷公炮制論》。
1、《唐本草》:今用栝樓根作粉,如作葛粉法,潔白美好。
2、《本草正義》:藥肆之所謂天花粉者,即以萎根切片用之,有粉之名,無粉之實(shí)。
其搗細(xì)澄粉之法,《千金方》已言之。
今吾嘉人頗喜制之,載入邑乘,視為土產(chǎn)之一。
法于冬月掘取萎根,洗盡其外褐色之皮,帶水磨細(xì),去滓澄清,換水?dāng)?shù)次,然后曝干,晶瑩潔白,絕無纖塵,沸湯淪服,雖稠滑如糊而毫不粘滯,秀色鮮明,清澈如玉,與其它市品。
應(yīng)用
1、本品長于清熱生津,用于熱病津傷口渴及消渴等癥,常配生地、山藥、五味子等,如玉液湯。
2、能清肺潤燥,用于肺熱燥咳,甚或咳血等癥,常與天冬、麥冬等同用,如滋燥飲。
3、有解毒、消腫、排毒之效,可用于癰腫瘡瘍,偏于熱毒熾盛者,常與連翹、蒲公英、銀花、浙貝母等配伍,以奏解毒消腫之效
此外,用于中期妊娠引產(chǎn),以天花粉針劑肌注,能使胎盤絨毛膜滋養(yǎng)細(xì)胞變性壞死而引起流產(chǎn)。試用于惡性葡萄胎及絨毛膜上皮癌,也有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