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起常山,大家可能立馬就想到常山市,其實啊,在我們中醫(yī)里,有一種中草藥也叫做常山,說到中草藥常山,大家會不會又想到了中藥土常山呢,大家可不要混淆了;中藥常山和中藥土常山還是有區(qū)別的,中藥常山可以治療胸中多痰和瘧疾,那么,中藥常山的知識有些什么?
常山,中藥名。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Dichroa febrifuga Lour.的干燥根。分布于陜西、甘肅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和西藏等地。具有涌吐痰涎,截瘧之功效。常用于痰飲停聚,胸膈痞塞,瘧疾。
入藥部位
干燥根。
性味
味苦、辛,性寒。
歸經(jīng)
歸肺、肝、心經(jīng)。
功效
涌吐痰涎,截瘧。
主治
用于痰飲停聚,胸膈痞塞,瘧疾。
相關配伍
治胸中多痰,頭疼不欲食:常山四兩,甘草半兩。水七升,煮取三升,內半升蜜,服一升,不吐更服。無蜜亦可。(《肘后方》)
用法用量
5~9g。
禁忌
有催吐副作用,用量不宜過大;孕婦慎用。
炮制
一、采集加工
秋季采挖,除去須根,洗凈,曬干。
二、炮制方法
炒常山 :取常山片,依清炒法(不加輔料的炒法稱為清炒法。)炒至色變深。本品形如常山片,表面黃色。
生理特性
灌木,高1~2米;小視圓柱狀或稍具四棱,無毛或被稀疏短柔毛,常呈紫紅色。葉形狀大小變異大,常橢圓形、倒卵形、橢圓狀長圓形或披針形,長6~25厘米,寬2~10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楔形,邊緣具鋸齒或粗齒,稀波狀,兩面綠色或一至兩面紫色,無毛或僅葉脈被皺卷短柔毛,稀下面被長柔毛,側脈每邊8~10條,網(wǎng)脈稀疏;葉柄長1.5~5厘米,無毛或疏被毛。傘房狀圓錐花序頂生,有時葉腋有側生花序,直徑3~20厘米,花藍色或白色;花蕾倒卵形,盛開時直徑6~10毫米;花梗長3-5毫米;花萼倒圓錐形,4~6裂;裂片闊三角形,急尖,無毛或被毛;花瓣長圓狀橢圓形,稍肉質,花后反折;雄蕊10~20枚,一半與花瓣對生,花絲線形,扁平,初與花瓣合生,后分離,花藥橢圓形;花柱4(5~6),棒狀,柱頭長圓形,子房3/4下位。漿果直徑3~7毫米,藍色,干時黑色;種子長約1毫米,具網(wǎng)紋?;ㄆ?~4月,果期5~8月。
生長環(huán)境
產于陜西、甘肅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和西藏。生于海拔200~2000米陰濕林中。印度、越南、緬甸、馬來西亞、印度尼西亞、菲律賓和日本琉球群島亦有分布。
鑒別
一、性狀鑒別
藥材性狀:呈圓柱形,常彎曲扭轉,或有分枝,長9~15cm,直徑0.5~2cm。表面棕黃色,具細縱紋,外皮易剝落,剝落處露出淡黃色木部。質堅硬,不易折斷,折斷時有粉塵飛揚;橫切面黃白色,射線類白色,呈放射狀。氣微,味苦。
飲片性狀:呈不規(guī)則的薄片。外表皮淡黃色,無外皮。切面黃白色,有放射狀紋理。質硬。氣微,味苦。
二、藥性鑒別
1、常山:生品劫痰涌吐力強,多用于胸中痰飲,癲狂等。
2、酒常山:酒制后作用緩和,毒性降低,多用于截瘧。
相關論述
《綱目》:“常山、蜀漆有劫痰截瘧之功,須在發(fā)散表邪及提出陽分之后。用之得宜,神效立見;用失其法,真氣必傷。夫瘧有六經(jīng)瘧,五臟瘧,痰、濕、食積、瘴疫諸瘧,須分陰陽虛實,不可一概論也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