螻蛄是一種中藥,也是一種我們平時的時候可能會用到的中藥,只是大家平時的時候不太了解或是不注意而已,一般主要是和別的中藥一起搭配著進(jìn)行使用,不同的配方功效也是不同的。
螻蛄的簡介
【別名】:螻蟈、天螻、蝚、蟪姑、螻窒、蟓蛉、杜狗、炙鼠、土狗、地狗、津姑、螻蜮、仙姑、石鼠、碩鼠、蛄、拉拉古、土狗崽、地牯牛、拉拉狗、拉蛄
【藥材類別】:動物類
【性味】:味咸;性寒;小毒。
①《本經(jīng)》:味咸,寒。
②《別錄》:無毒。
③《日華子本草》:冷,有毒。
【歸經(jīng)】:歸膀胱、大腸、小腸經(jīng)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入胃。
②《本草求真》:入腸、胃。
③《玉楸藥解》:入足太陽經(jīng)。
【入藥部分】:為螻蛄科動物非洲螻蛄和華北螻蛄的全蟲。
【產(chǎn)地和分布】:棲息于庭院、田園及潮濕處,尤其是在大量施用過有機肥料的地方,多而密集。晝伏夜出,有很強的趨光習(xí)性。分布于全國各地。
【形態(tài)特征】:1.非洲螻蛄,成蟲全體淡黃褐色或暗褐色,全身密被短小軟毛。體長2.8-3.3cm。頭圓錐形,暗褐色,觸角絲狀,復(fù)眼卵形,黃褐色。咀嚼式口器。前胸背板堅硬膨大,卵形,背中央有一條下陷的縱溝。前翅革質(zhì)軟短,黃褐色。后翅大,膜質(zhì)透明,淡黃色,前足發(fā)達(dá),扁鏟狀;中足較小;后足長大,腿節(jié)發(fā)達(dá),在脛節(jié)背側(cè)內(nèi)緣有3-4個能活動的刺。腹部紡錘形,柔軟,尾毛1對。
2.華北螻蛄,與前種的主要區(qū)別是體形較大,體長3.9-4.5cm,體色略淺,腹部圓筒形,后足脛節(jié)背側(cè)內(nèi)緣有活動的刺1根,有時消失。數(shù)量較少。余同前種。
螻蛄用法用量
內(nèi)服:煎湯,3-4.5g;研末,1-2g。外用:適量,研末調(diào)涂。
螻蛄的功效與作用
利水通淋;消腫解毒。主小便不利;水腫;石淋;瘰疬;惡瘡。利水消腫。用于水腫、腹水、小便不利等癥。
①《日華子本草》:治惡瘡,水腫,頭面腫。
②《本經(jīng)》:主難產(chǎn),出肉中刺,潰癰腫,下哽噎,解毒,除惡瘡。
③《綱目》:利大小便,通石淋,治瘰疬,骨鯁。
④《玉楸藥解》:清利濕熱。
⑤朱震亨:治口瘡。
螻蛄附方
①治水病腫滿喘促,不得眠臥:螻蛄五枚,曬令干,研為末。食前,以暖水調(diào)下半錢至一錢,小便通利為效。(《圣惠方》)
②治面浮水腫:土狗一枚,輕粉一字。共為細(xì)末。每用少許,搐鼻中,其黃水盡從鼻中出。(《楊氏家藏方》分水散)
③治石淋,導(dǎo)水:螻蛄七枚,鹽二兩。同于新瓦上鋪蓋焙干,研末。溫酒調(diào)一錢匕服。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
④治小便不通:螻蛄三枚(微妙),苦瓠子三十粒(微炒)。搗細(xì)羅為散。每服以冷水調(diào)下一錢。(《圣惠方》)
⑤治頸項瘰疬:帶殼螻蛄七枚,生取肉,入丁香七粒,于殼內(nèi)燒過,與肉同研,用紙花貼之。(《救急方》)
⑥治小兒臍風(fēng)汁出:甘草(炙,銼)、螻蛄(炙焦)各一分。上二味,搗羅為散,摻敷臍中。(《圣濟(jì)總錄》甘草散)
⑦治緊唇:自死螻蛄,灰,敷之。(《千金方》)
⑧治齒牙疼痛:土狗一個,舊糟裹定,濕紙包煨焦,去糟,研末敷之。(《本事方》)
⑨水腫病(腹?jié)M,喘急,不能安臥)。用螻蛄五枚,焙干為末,飯前用開水送服一錢,以小便通暢為效,有人加甘遂末一錢、商陸汁一匙,忌鹽一百日。又方:不便不通者,用螻蛄下截焙研,水磁服半錢,立通。又方:用螻蛄一個、葡萄心七個,搗爛,露一領(lǐng)先,曬干,共研為末,酒送服。又方:夏季收集螻蛄陰干,分頭、腹、尾,焙過收存,治上身水腫,用頭末七個;治身體中部水腫,用腹末七個;治下身水腫,用尾末七個,飯前服,酒送下。
⑩大腹水腫。用螻蛄炙熱,每天吃十個。又方:用大戟、芫花、甘遂、大黃各三錢,共研為末。以螻蛄七個,加搗爛的蔥,在新瓦上焙干,去掉翅足,每個剪作左右兩半。退左側(cè)水腫時,即以蟲的左側(cè)七片焙研加上述的藥末二錢,黎明時,用淡竹葉、天門冬煎激發(fā)調(diào)服。三天后,照這種方法服蟲的右側(cè)七片。
?大小便不通。用螻蛄、蜣螂各七個,男取蟲頭,女取蟲身,瓦上焙焦,研為末。以樗皮煎汁送服。極效。
?胞衣不下。用歸螻蛄一個,水煎開二十次,灌入即下。
拓展閱讀:注意事項
體虛及孕婦忌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