訶子因為有著高價值的藥理功效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,但要注意不能隨意的進行使食用,否則會對身體生一些不好的影響的,我們需要在食用前對它進行了解,你準備好了嗎?
訶子的簡介
【名稱】:訶子
【別名】:訶黎勒、隨風子、訶黎、訶梨
【藥材類別】:果實/種子類
【性味】:味苦;酸;澀;性平。
①《藥性論》:味苦甘。
②《唐本草》:味苦,溫,無毒。
③《海藥本草》:味酸澀,溫,無毒。
【歸經(jīng)】:入肺、胃、大腸經(jīng)。
①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入肺、肝、脾、腎、大腸五經(jīng)。
②《本草求真》:入大腸、胃經(jīng)。
【入藥部分】:為使君子科植物訶子或絨毛訶子的干燥成熟果實。
【產(chǎn)地和分布】:
1. 訶子:生于海拔800-1800,的疏林中。分布于云南西部和西南部,廣東,廣西有栽培。
2. 絨毛訶子:生于海拔800-1100m的陽坡、林緣。分布于云南。
【形態(tài)特征】:
1. 喬木,高達30m。枝近無毛,皮孔細長,白色或淡黃色,幼枝黃褐色,被絨毛。葉互生或近對生;葉柄粗壯,長1.8-2.3cm,距頂端1-5mm處有 2(-4)腺體;葉往卵形或橢圓形,長7-14cm,寬4.5-8.5cm,先端短尖,基部鈍圓或楔形,偏斜,全緣或微波狀,兩面無毛,密被細瘤點;穗狀花序腋生或頂生,有時又組成圓錐花序;花兩性;花萼管杯狀,淡綠帶黃色,長約3.5mm,5齒裂,長約1mm,三角形,外面無毛,內(nèi)面被黃棕色的柔毛;花瓣缺;雄蕊10,高出花萼之上,花藥小,橢圓形;子房下位,1室,圓柱形,長約1mm,被毛,干時變黑褐色,花柱長而粗,錐尖。核果,卵形或橢圓形,長 2.4-4.5cm,徑1.9-2.3cm,青色,粗糙,無毛,成熟時變黑褐色,通常有5條鈍棱?;ㄆ?月,果期7-9月。
2.本變種與訶子的區(qū)別在于:幼枝、幼葉全被銅色平伏長柔毛;苞片長過于花;花萼外無毛;果卵形,長不足2.5cm。花期6-8月,果期8-10月。
訶子的用法用量
內(nèi)服:煎湯,3-6g;或入丸、散。斂肺清火宜生用,澀腸止瀉宜煨用。
訶子的功效與作用
斂肺;澀腸;下氣;利咽。主久瀉;久痢;脫肛;喘咳痰嗽;久咳失音。用于久瀉久痢,便血脫肛,肺虛喘咳,久嗽不止,咽痛音啞。
①《南方草木狀》:可作飲,變白髭發(fā)令黑。
②《藥性論》:通利津液,主破胸脯結(jié)氣,止水道,黑髭發(fā)?!?/p>
③《唐本草》:主冷氣心腹脹滿,下宿物。
④《海藥本草》:主五膈氣結(jié),心腹虛痛,赤白諸痢及嘔吐咳嗽,并宜使皮,其主嗽。肉炙治眼澀痛。
⑤《日華子本草》:消痰,下氣,除煩,治水,調(diào)中,止瀉痢,霍亂,奔豚腎氣,肺氣喘急,消食開胃,腸風瀉血,崩中帶下,五膈氣,懷孕未足月漏胎及胎動欲生,脹悶氣喘。并患痢人后分急痛產(chǎn)后陰痛,和蠟燒熏及熱煎湯熏洗。
⑥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治痰嗽咽喉不利,含三數(shù)枚。
⑦《本草通玄》:生用則能清金行氣,煨用則能暖胃固腸。
訶子的附方
①治久咳語聲不出:訶子(去核)一兩,杏仁(泡,去皮、尖)一兩,通草二錢五分。上細切,每服四錢,水一盞,煨生姜切五片,煎至八分,去滓,食后溫服。(《濟生方》訶子飲)
②治嗽,氣嗽久者亦主之:生訶黎一枚,含之咽汁。瘥后口爽不知食味,卻煎檳榔湯一碗服之。(《經(jīng)驗方》)
③治失音,不能言語者:訶子四個(半炮半生),桔梗一兩(半炙半生),甘草二兩(半炙半生)。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用童子小便一盞,同水一盞,煎至五七沸,溫服。(《宣明論方》訶子湯)
④治結(jié)膜炎:訶子、梔子、楝子各等量。共研細末,每次二錢,水煎服,每日服三次。(內(nèi)蒙古《中草藥新醫(yī)療法資料選編》)
⑤治老人久瀉不止:訶黎勒三分(煨,用皮),白礬一兩(燒灰)。上藥搗細羅為散。每服不計時候,以粥飲調(diào)下二錢。(《圣惠方》訶黎勒散)
⑥治氣利:訶黎勒十枚(煨),為散,粥飲和,頓服。(《金匱要略》訶黎勒散)
⑦治脫肛日久,服藥未驗,復下赤白膿痢,作里急后重,白多赤少,不任其苦:御米殼(去蒂萼,蜜炒)、橘皮各五分,干姜(炮)六分,訶子(煨,去核)七分。上為細末,都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和渣空心熱服。(《蘭室秘藏》訶子皮散)
⑧治腸風瀉血:訶黎勒十個(酒潤,草紙裹,煨熟,肉與核共搗細),白芷、防風、秦艽各-兩。俱微炒,研為末,米糊丸,梧桐子大.每早晚各服三錢,白湯下。(《本草匯言》)
⑨治白帶白淫,因虛寒者:訶黎勒十個(酒潤,草紙裹,煨熟,內(nèi)與核共搗細),白術(shù)、黃芪、當歸、杜仲、蛇床子、北五味子、山茱萸肉各二兩。俱炒研為末,煉蜜丸,梧桐子大。每早服三錢,白湯下。(《醫(yī)林集要》)
⑩治老人氣虛不能收攝,小水頻行,緩放即自遺下,或涕淚頻來,或口涎不收:訶黎勒,不用煨制,取肉,時時干嚼化,徐徐含咽。(《本草匯言》)
⑾治口瘡經(jīng)久不愈:訶黎勒五個(酒潤,草紙裹煨熟,肉與核共搗細),好冰片一分。共研勻細,不時摻入少許,口含徐徐咽下。(《本草匯言》)
拓展閱讀:訶子的注意事項
凡外邪未解,內(nèi)有濕熱火邪者忌服。
①《品匯精要》:氣虛人忌多服。
②《醫(yī)學入門》:氣虛及暴嗽、初瀉,不可輕用。
③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咳嗽因于肺有實熱,泄瀉因于濕熱所致,氣喘因于火熱沖上,帶下因于虛熱而不因于虛寒,及腸辯初發(fā),濕熱正盛,小便不禁因于腎家虛火,法并忌之。
④《本草求真》:虛大不宜獨用。